佛教的孝道
世人每以释迦牟尼佛,割爱辞亲,出家修道,不顾妻儿,不养父母,不摄朝政,既违人子之礼,复有负于人生的职责,真可谓不孝。甚至,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亦以片面的理由来攻击佛教,不惟宣于其口,且笔之于其书:“必弃其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之寂灭者。”竟要“人其人,焚其书,庐其居。”实则,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不爱父母,不敬祖先;反而是重人伦,崇孝道的宗教。佛说:“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忍辱经)是以,佛不但在大宝积经劝诫弟子们“汝等常应孝养父母。”而佛本人,也是因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见报恩经)而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梵网经)佛因实践孝道而成佛,成佛后,马上立孝道为佛教主要制度之一,谁说佛教不重视孝道?佛教的孝道,不但要以五事奉供父母:“一者供养无乏,二者所有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敬无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还要善巧方便,使之舍邪归正,离苦得乐。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总历千年,更使便利顶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不闻使闻,…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故古人说:“人而不孝,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
佛教之孝,除养生送死外.还要劝父母行善,使之可以了脱生死。不但要令自己的父母了生死,还要令他人的父母了生死。不特令现生父母了生死,还要使过去或未来父母了生死。何止要令自他三世父母了生死,还要使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我们不仅孝顺恭敬,自他三世父母,使之了生死;还要孝顺恭敬六道众生,使之共同获得真理生命的归宿,享受真理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因为众生自从无始时来,沉溺于三界生死苦海,六道轮转不已。此殁彼生,此生彼殁,时而牛胎,时而马腹,又安知地狱、畜生、或饿鬼之类,不是自己宿生的父母?所以六道众生,彼此互为父母,诚应爱之、敬之,进而教之,救之。故佛家的孝道比较儒家,实有过而无不及。盖儒家之孝,是现世的,而佛之孝是三世的;儒家孝顺供养,唯限于自己父母,佛教则推及他人的父母;儒家限于人道,佛教则广及六道。儒家仅养生送死,光前裕后,佛教则不独使现世父母离苦得乐,更愿生生世世父母离苦得乐。可见佛教的孝道,较之儒家广博而又平等,可以说:凡是真正学佛的人,应该都是世间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