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体唯识三十颂译文
1.(世间上)诚然有种种“我”、“法”的施设呈现,不过,这(些施设)都是在识的转化之中。然而,这种转化有三种:
2.(分别)名为异熟(转化)、思量(转化)、和境之表别(转化)。在这(三种转化)之中,能带起异熟转化的(是)名为阿赖耶的识,(它)处于异熟的状态,(同时)拥有一切种子。
3.其次,这(阿赖耶识)有(两种)不可知的表别:(就是)执受(表别)和处(表别)。(它又)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等五心所)一起活动。在(三受中),这(阿赖耶识)是舍受;
4.其次,它是处于无覆无记的状态。触等(五心所的情形)也是一样。还有,它就像瀑流一样的起现〔前后不断〕。到阿罗汉的阶段,它就转舍了。
5. 以这〔阿赖耶识〕为所依,再以这〔阿赖耶识〕为所缘,如此而起现〔转化〕的,就是那名为〔意〕的识。〔它的〕特性便是思量。
6.〔它〕常常和属于有覆无记性的四烦恼〔心所〕一起活动。这就是:我见、我痴、我慢、我爱。〔还有〕和同一生处〔的烦恼〕,及其它的触等〔心所相应〕。
7. 到成阿罗汉的时候,它就没有了,其次,在灭尽定和出世间道中,〔它〕亦不存在。这就是第二种转化。
8. 〔能带起〕第三种转化〔的〕,就是那能收摄六种境的〔识〕。〔它们〕都通向善、不善、和俱非。
9. 它〔们〕和各个遍行、别境、善心所相应;亦同样和烦恼、随烦恼〔心所〕,及三种觉受〔行相相应〕。
10. 首先〔要说明的〕,是触等〔五遍行心所〕。别境〔心所〕是欲、胜解、念,和定、慧。
11. 其次,信、惭、愧、无贪等三、精进、轻安、不放逸、和与不放逸一起的〔行舍〕、〔还有〕不害〔等〕,〔这些〕都是善〔心所〕。
12. 烦恼〔心所〕是贪、嗔、痴、慢、见、和疑。此外,忿、恨、覆、恼、嫉、悭、
13. 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
14. 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悔、眠、寻、伺〔等,这些〕都是随烦恼〔心所〕。在〔最后的〕两对〔心所〕中则各有〔染污和不染污〕两种情形。
15. 五识在根本识中随缘而起:或同时或不同时,就像水上的波涛〔的生起情形〕一样。
16. 意识是恒常生起的,只有无想果、和〔无想、灭尽〕两种定,还有无心状态的睡眠与闷绝〔等五种情形〕例外。
17. 这识的转化就是分别。那些〔我、法〕都是所分别。因此,他们〔其实〕是没有的,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种表别状态的存在。
18. 〔阿赖耶〕识其实是一拥有一切种子的存在。由于〔它和各转识彼此的〕相互影响力,于是〔识的〕转化就如此如此地进行,因此有各种各样的分别生起。
19. 各种业习气和二取习气在一起〔相互作用〕,当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即有那另一异熟状态〔的阿赖耶识〕生。
20. 由各种各样的分别活动,于是有各种各样的物事被分别出来。其实,这〔些物事〕都不过是一种遍计所执的存在,它〔们〕是没有的。
21. 然而,依他起的存在即是分别;〔它〕从缘而生。至于圆成状态〔的存在〕,即是这〔依他起的存在〕与前面的〔遍计所执的存在〕永远远离的情形。
22. 正因为这一缘故,它和依他起〔的存在〕既非有异,亦非不异。〔这种情形,〕应说正如无常等状态〔与诸行的关系〕一样〔也是非异非不异的〕。当这〔圆成自性〕不被见时,那么那〔依他起自性〕亦不被见。
23. 在这三种存在中,即〔分别〕有三种无体状态的存在。所以〔经典中〕意义深长地宣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
24. 最初的〔遍计所执的存在〕从相上看,便是无自性;其次的〔依他起的存在,〕因为它不是由自身生成〔所以亦无自性〕。〔至于〕后一的〔圆成状态的存在,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状态。
25. 而且它是一切法中最高的理境,因此它也就是真如。因为〔它〕永远都是这样存在。它就是唯表别状态。
26. 〔由初发心修行,〕乃至识尚未能安住于唯表别的状态,在这一阶段中,二取随眠〔的活动〕还在继续。
27. 若说这就是唯表别状态,但由于〔在禅定中〕仍然有所得,在面前现起一些相状,即未〔真〕住于唯表别境界。
28. 当智对于所摄取的对象,全然无所得的时候,这时便是安住于唯表别的状态中。因为所执取的〔对象〕没有时,能执取它的〔主体〕也不会有。
29. 它没有〔能知之〕心,亦无〔对所知之境的〕所得,这就是一种超越于世间的智慧。〔有漏生命的〕存在依据〔在这时候〕即得到转换,因为〔他〕已经舍弃了两种粗重。
30. 这就是无漏界、不思议、善、和坚稳;这就是安乐、解脱身。这〔也〕就是名为大牟尼的〔最高的〕存在。
(本文是从霍韬晦的《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中录出的,是霍韬晦自己由梵文翻译为汉语的散体文,可以作为学习唯识三十颂的参考资料,但请尊重原作者的版权,勿作为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