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译文
1. 不管实行哪些种种的我、法的假设,实际上,这只是在识转变中。同时,这转变有三种。
2. 这是异熟与称为末那的东西,及境的了别识。其中,异熟即是称为阿赖耶的识,是具有一切种子的东西。
3.阿赖耶识的执受、住处与了别都微细难知。它常伴随着触、作意、受、想、思。
4.此中舍弃受。又,这是无覆无记。触等亦是这样。又,这好像瀑流那样,在流动中存在。
5.这识的转舍在阿罗汉位中。至于名为意的识,则依止这识,以它为所缘而生起。这是以末那作为其性格的东西。
6.常与四种烦恼的有覆无记一齐,即是称为我见、我痴、我慢、我爱的东西。
7.又随着所生处而存在,及伴随其他的触等。这意在阿罗汉中变成无有。在灭尽定中亦无有。又,在出世间的道路中亦无有。
8.这是第二种转变。第三者则是了得全部六种境的东西。它是非二的,非善非恶。
9.这是与遍行、别境与善的心所,与烦恼、随烦恼的心所相应。三受亦是一样。
10.起初的东西是触等。决定(别境)则与欲、胜解、念、定、慧俱。善则是信、惭、愧、
11.无贪等三者、勤、轻安、不放逸及与它相俱的东西(即行舍)与不害。烦恼是贪、嗔、痴与
12.慢、见、疑。更之,随烦恼是忿、恨与覆、恼、嫉、又悭、诳、
13.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又懈怠、放逸、失念、
14.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与寻、伺。两者各各有二种。
15.五识在根本识中随缘而生起。或是一齐,或不是一齐。这像在水中种种波浪的生起那样。
16.在一切时中,意识都会现起。除了无想果、二定、无心的睡眠与闷绝之外。
17.这识转变是虚妄分别。一切由它而来而被虚妄分别的东西,都不是实有。因此,这一切是唯识。
18.识实际上是具有一切种子的。这转变,由更互的力,这样这样的运行着。依于此,各自的虚妄分别便生起。
19.业的种种习气伴随着二取习气。前此的异熟尽时,又生起其他的异熟。
20.不管甚么样事物依于甚么样虚妄分别而被虚妄分别,这全是分别性。这不是实有。
21.但虚妄分别是依他起性,由缘所生。然而,一切在这方面时常远离前者的,是真实性。
22.因为这个原故,这与以他既不是相异,亦不是不相异。这应说为像无常等那样。这个不见时,那个也看不到。
23.基于三种自性,因而有三种无自性。一切法的无自性便被说示了。
24.第一,就特质一点而为无自性。其次,此中不是自有。这样所说的,是跟着圆成实性的无自性。
25.因此,这是诸法的胜义。另外,这是真如。因为在一切时中,都这样地是有。这正是所谓唯识。
26.由于识未立于唯识这种事故中,因此,二取的随眠未止灭。
27.即使说这三界的一切是唯识,由于面前立着某些东西,而有所得,仍不能算是立于这唯识的位置中。
28.不管是什么时候,当识不得所缘时,便能成立唯识。当所取没有时,亦没有取着所取的事。
29.这是无心、无得。因而,这是出世间的智慧,是所依的转得。而舍弃了两种粗重。
30.这实是无漏的界域,是不思议,是善,是常住。这是乐,是解脱身。这是所谓大牟尼之法。
(本文是从吴汝钧《唯识现象学》中根据梵文新译的版本,从颂文中录出,提供给大家作为学习三十颂的参考资料,请大家尊重原作者的版权,勿作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