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āra与“魔”
最近某电视台推出一套电视剧,内容讲及一个死过翻生的医生和一只索命的魔鬼。索命鬼这个题材在东西方文学都有出现过,像《浮士德》里的主角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世间种种利益,最后魔鬼的使者Mephistopheles向其索命时却遭天使的干预(故事版本不一,结局不同)。中国民间故事和小说也有不少“冤家债主”和“牛头马面”等鬼差向恶人索命的情节,不过倒没有把他们说成“魔鬼”的说法。
我们现在说的魔鬼是《圣经》里devil的翻译,原来拉丁文diabolos又是希伯来文sātān 的翻译,指的就是撒旦。不过“魔”一字最早见于佛经,是“魔罗”的缩略,也就是梵语māra的音译。故“魔鬼”一词构词半音半义,像中文里的“啤酒”、“恤衫”和“芭蕾舞”等复合词。
佛经里的“魔罗”有时亦作“波旬”(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正云波俾掾”,旬音县,“波旬”即“波掾”之讹音),即梵语pāpīyān音译(意为极恶),有学者认为即魔王的名字。“波旬”为欲界第六天的统治者,地位比色界大梵天要低。原始佛经里“波旬”为了阻碍佛陀证悟,派遣魔军来恐嚇之,又命魔女来诱惑之,最后皆未能得逞。大乘佛经“波旬”经常扮演干扰菩萨修行的角色,跟《马太福音》里描述魔鬼旷野试探耶稣的情节有点类似,严格来说是“魔罗扰佛成道”的延续。
Māra一词来自词根√mr(“死”),意思是死亡、杀或凶手。佛教里生死轮回皆由因果业力所致,没有具体一只鬼可以凭其个人意志来主宰生命,甚至与其讨价还价的说法。抽象的说,“无常死魔”夺命而已。佛教徒更关心的是“魔罗”所夺的“慧命”,即成佛的可能。《大智度论 · 释魔事品》云:
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魔,秦言能夺命者;虽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
再说,“魔”这个字也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既然“魔”是音译,却又附上“鬼”这个部首,岂当巧合?按唐代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魔”字原作“磨”,是梁武帝造出来的字:
魔名磨讹等者。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故使近代释字训家释从鬼者,云释典所出。故今释魔,通存两意。若云夺者,即从鬼义;若云磨讹,是从石义。
湛然“梁武造魔”这个说法,后来有各种记载,《康熙字典》亦沿用其说。这样说,梁武帝以前并没有“魔”这一个字。不过现存各种五世纪以前的译经(从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到罗什《大智度论》),不论写本还是刻本,“魔”字随处可见。莫非梁武帝或后来的人把“磨”字通通改为“魔”,抑或“梁武造魔”这个说法有误?这是佛经翻译史里的一大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