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关注现实世界,会阻挡对深层问题的探索
龙应台:您刚刚说我这三年的探索不够,确实如此,而且我发现,我只是一点点的探索,都已经看到一个矛盾,也许是因我的智慧太少。譬如当我认真去读、去思考生死大问之后,哪怕只是浅浅的触碰,我马上会觉得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一切作为,譬如写作,立刻显得空虚无用。那价值是立见分明的。如果我在这个探索上再认真一点,我会马上停止写作这件事,这样的情绪已经很强了。
圣严:听起来你像是一个极端主义者。如果讲比较、批判之心,其实我对政治、现实社会,内心也会有批判的声音,可是身为宗教师,我的工作是以佛法关怀大众、教育社会、安定人心,纵使对现实社会忧心、感慨,但仍不影响我的本分工作。
龙应台:您难道不觉得如果对现实世界过于关注,其实是会阻挡你探索比较深层的问题?不是吗?
圣严:这是正常的。问题在于你自己希望在哪一方面贡献?是向内心的深层探索,还是发挥专长来帮助社会?
龙应台:帮助社会很重要吗?
圣严:是很重要,这是另一种建设,譬如帮助社会的安定和谐。现在你的文章发表之后,读者有两种反应,正面、反面的都有。这对社会也有帮助,就是你提出正面的批判,对正义的厘清,对事情的观察。但是不是读者看了你的文章,就一定照着你的建议去做?不一定,可能有一部分会被采纳。
龙应台:我倒不是关心这个,而是说,当你去思索生命的根本问题,写作这件事就变得无关紧要,根本没有意义。您难道不鼓励我干脆不要写作,而去思索生命更大的问题?
圣严:写作是有用的,我还是这么讲。你点了一把火,带动很多人的反应、讨论,形成一种影响。写作是你的特长之一,但是宗教的探索,那是另一种态度。不能以写作的态度来探索宗教的深层内涵,这两种态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是佛教的宗教师,也是佛教学者。当我研究经典文献之时,我是抱着做学问的态度,进行文献的研究考证;可是信仰不同,信仰是我的生命。像我手上经常拿着一串念珠,我时时刻刻都在念佛──念阿弥陀佛。可是如果从学术考证来讲,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根本没有阿弥陀佛这样的一尊佛。又譬如观世音菩萨,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佛经记载从释迦牟尼佛口中讲出的;再继续考证下去,观世音菩萨并非一开始即有,而是在西元前二世纪左右才有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出现。但是从此以后,经典记载的观世音菩萨事迹愈来愈多,而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非常丰富,那就渐渐形成了观世音菩萨信仰。
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探究,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是不成立的,而阿弥陀佛的信仰也有问题。但我还是经常念佛,经常念观世音菩萨,甚至我说,法鼓山就是观世音菩萨道场。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却是信仰的功能,不仅对我自己非常有用,也帮助了许多人。许多人在失意、绝望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藉由信仰的力量通过难关。这样的例子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