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重视从现实生活到永恒的生命都需要关怀
龙应台:您现在弘法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弘法工作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您个人面对这个大宇宙的修行功课已经做完了,对不对?
圣严:你这话是正确的。我们讲修行菩萨道,一定是从体验生命的本质开始,生命才能够踏实。如果生命不踏实,而要去做社会关怀、社会工作,那是有问题的。
而我对生命的体验,是跟修行的信心连在一起的,然后推及至各种社会关怀的工作。这与一般公益团体的做法不同,我们提供的是永恒的关怀。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运动,多半给与现实上的关怀,而我们重视从现实生活到永恒的生命都需要关怀。比如说临终关怀,我们会给与佛法,告诉临终者和家属永恒的生命是存在的。家属在接受这种观念的时候,对往生者有怀念,但没有恐惧,也不会有失落感。
龙应台:可是这还是属于您为社会付出,为社会关怀的层面。以一般人来说,除了现实的社会层面,还有一种自己对于永恒的探索。譬如我的社会层面是写文章、教书,或者办基金会,对您而言,弘法、教育与临终关怀这些事,也还是属于社会关怀的工作。我要问的是,您个人对于永恒探索的这一部分,您所有的疑问都已经找到答案了吗?
圣严:对我来讲,我不会有疑问,我对自己不会怀疑。为什么?我只要一点通,全部都通。这种经验和感受是愈来愈深的。还有,我的信心,也与服务人群有关。当社会上有愈来愈多的人接触到法鼓山的观念和方法,而在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少一点烦恼,那就是最好的成果。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信心愈来愈强,愈来愈深。
龙应台:所以您的探索,不是一路愈走愈深的,不是很多疑问一个一个解决;而是一点通,全部通!突破一个点之后,就是一片平地了?
圣严:通了以后,还会有成长。通的意思,一种是佛法观念的通彻,一种是修行经验的通达。观念的通,是我对基本佛法的认知;修行的通,则属于内心的经验,内心的经验一旦通透以后,就不会消失,而是继续地成长。
因此,我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让其他人也得到利益,于是我的信心更加深了。跟人互动的时候,我自己的修行也在成长中,就是所谓“教学相长”。现在我办教育,带着我们的团体,我自己也在成长。如果我关起门来打坐、看书,不一定有这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