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归属,就是最好的归属
龙应台:您这个“通”的境界,让您觉得在宇宙之中有种很安定、很清澈的归属感,是这样吗?但是我想请教,这个清澈,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老农,他可能没有很多疑问,生活中一样感到安定的归属,其间的差别在哪里?
圣严:我是没有归属的归属。不追求归属,就是最好的归属。以修行来讲,初入门者是需要有归属感的,要有实践的方法。所以法鼓山提供了长短期的念佛、打坐课程,从念佛、打坐的练习之中,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我们的心,总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则让我们练习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没什么好追求的,到最后,内心无有恐惧,没有什么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风港,这才是最好的归属。
没有归属的归属,并不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寻找一处归属,而是现实生活之中,任何一时一处,都是我的归属,即使大风大浪,也是我的归属。
我还是要强调,信仰必须从实践开始;实践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身心反应,但不必在意,也不要执着。有了一定的修行体验之后,身心反应也就无关紧要了。以我来讲,现在我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当成是妄想、幻觉。追求身心的反应,反而是一种累赘。但这是龙小姐你现在没办法了解的事。信仰需要实践,实践就会有体验,当你自己感觉到了,你不得不信。
龙应台:您是要告诉我,像我这样的人,一开始先要把所有理性的逻辑都放开,去接受信仰,有了体验之后再说,您是这意思吗?
圣严:还是要试探,不要一下子把左手放开,右手也接不上来。试试看吧!不要弄得两边都落空。
龙应台:现在许多知识分子都信佛了,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觉得我特别不开窍,没有智慧。
圣严:知识分子很难开窍!
龙应台:因为知识分子的“我见”特别深、特别固执,是不是?
圣严:对知识分子来讲,“我见”就是理性主义。中国的读书人学佛的很少,特别是文史哲领域的学者;他们也许佛学懂得很多,但不会来学佛。
龙应台:这是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特别强。而西方的知识界呢,他们的态度是不是也一样?
圣严:对于信仰,东西方知识分子的态度很不相同。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受儒家影响,对佛教保持距离。西方的知识分子多数都有宗教信仰。还有,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之中,学理工的人反而容易学佛,因为他们重视实证,理论上可能还不通透,但是方法对他有用,那他就相信了。比如说现任台大李嗣涔校长,他是科技人,但他对宗教不否定,而且有深入的体验。
龙应台:是吗?反而是学人文思想的人,不容易进入佛教!但是请师父不要“放弃”我,我对宗教的心是开放的。师父建议我怎么开始探索宗教呢?
圣严:建议你先看几本佛书,有机会也要开始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