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如毒气
谈起欲望,世人便会联想到清心寡欲的出家人,认为一个人剃除头发,卸下一切妖娆装扮,甘愿守持世人看起来几乎不尽人情的戒律,吃着毫无肉腥而又乏味的“菜”,念着没人听得懂的“咒语”,还要莫名其妙盘腿好几个小时。这些人,到底怎么活?为了什么,如此放弃外在的一切物欲享乐?难道他们没有欲望吗?
面对这一连串的质疑,只有学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才明白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是什么?且懂得如何给世人解答。佛教是反对纵欲,但也不主张禁欲,而是鼓励善法欲。纵欲会让人不断的膨胀,从而失去心智;禁欲只会带来无益的苦行,从而偏离正轨;善法欲会给人完善人格的动力,从而成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人到世间,是揣着欲望而来。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因为强烈的欲望,会使人容易走出偏狭的人生。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权势地位的欲望让人蒙蔽道德的良知等等。
在当今喧闹浮躁的环境里,人类的欲望像毒气一样,在空气中迅速蔓延开来,其中表现最为强烈的当数对金钱欲望和名利欲望。人们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于是就折腾,为了赚钱,熬夜加班;总以为身体好,于是就放纵,为了虚名,忙碌不断,直到生命衰竭,油尽灯枯,才想起健康的重要。
欲望是吞噬着人们的心智,使得人们糊里糊涂用前半生的健康去换取眼前的金钱,却用后半生的金钱来捡回先前的健康。只可惜,金山银山也买不到身体原件;房子车子也比不上健康平安。
然作为佛教徒的我们,依然也有欲望,了知欲望会带来无穷的过患和无尽的痛苦,才抉择弃俗从僧,踏上寻找真理之路,寻觅幸福与快乐之旅,用智慧之光驱散蛊惑人心的欲望鬼魅。
所以,佛法将欲望划分为三种属性:善、恶、无记。凡夫对欲望的贪着无穷无尽,得不到痛苦,甚至犯罪。得到了又害怕失去,焦虑、恐惧。佛教鼓励善法欲,让善法欲成为生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比如“我要解脱”“我要成佛,要帮助众生解脱”,既是修行的目标,也是持久的动力。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善法欲?必须接受智慧的文化。
在声闻乘修行中,首先要发出离心,即出离五欲六尘的愿望。如《百法明门论》中的五别境,是“欲、胜解、念、定、慧”,其中也以“欲”为首,这是迈向解脱的动力。
在菩萨道修行中,则要发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建立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只有了解欲望的不同属性,我们才能正确看待并加以引导,让这一心理为修行服务,而不是被烦恼所用。
除此,佛教还提倡“少欲知足”,因为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少欲知足是保护环境的手段,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脱的助缘。这一系列由少欲知足带来的益处,我们怎能不去追逐呢?
因此,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主宰人们堕落的源头。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贪的欲望,莫为欲望所驱使。如此内心才能住于善法欲中,一路上不为外物所惑动、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少一分欲望,就少一分牵挂,更能少一分修行路上的羁绊。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激发善法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放下一己私欲的同时,对一切有情建立无尽的悲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