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种欲望,希望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并被人认识和理解。这是一种心灵深处的自然渴求。然而,这样一种渴求,却往往促使我们等待身外之物。
通常,我们还没时间了解我们自己,就已经找到了爱的对象。又或者,我们不断等待外在事物来满足我们。如今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的人们,很多人不是一直在打电话,就是在查看邮箱,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所有人有时都会感到孤独和空虚。这些感觉袭来时,我们通过消费食物或酒精,或参与性活动来填补空虚感。然而,纵使我们享受其中,空虚感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深切。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以及我们的亲爱人,我们才能够转化这样的孤独感。
两个人即使在一起有了孩子,仍然是分离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种分离感不是两人同居,抑或保持性的关系,甚或拥有共同的后代就能够排遣的。只有修习正念,真正回归自我并相互守护,我们才能够驱散相互间的分离感。
接纳自己的情绪
自囚于爱欲的罗网,恰如蚕儿作茧自缚。智者斩断并舍弃引发欲望的认识。无分别观照爱欲的所缘,所有痛苦不再近前。
——《爱欲网经》偈十七
经书中利用蚕的形象譬喻世人。蚕缠丝绕茧裹缚自己,待结茧完毕,它就在里面休眠。蚕筑造自己的茧。我们选择注意的对象也为自己筑造了一个茧。注意有不同类型。有一种注意对我们是有益的,比如注意我们的呼吸或钟声。这种注意称作如理作意。注意对象决定我们内心的平和与否。比如说,我们专注于钟声时,心神自然平静下来且安然不动。
感受有苦受和乐受之分。眼观一相或是耳闻一声时,我们对它辨识并生起感受和认识。我们的感受引发认识。认识跟随并从属于感受。我们以为事物有丑陋和美好,喜人与厌人之分。喜悦感觉是乐受,忧苦感觉为苦受。
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错误的。我们接触对象并以为它是爱乐我净的化身。以为爱是柔情蜜语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我们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他人或其他群体,又或者是时运不济,然而外在因缘并不是痛苦显现的原因。痛苦早已在我们心中。
一个人的降生不是生命的开始而是延续。我们出生时,所有各色种子——善的种子,残忍的种子,觉醒的种子——就已潜藏心中。然而,究竟是善的显现还是残忍的显现却赖于我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滋养了什么种子。心中真实的伤痛感受,强烈情绪和烦恼认识,让我们骚动或是恐惧。但在正念能量的庇护下,我们可以与这些不良情绪共处而不是逃跑。如同父母拥抱孩子一般拥抱它们,对它们说:“亲爱的,我就在你身边;我回来了。我会好好地照顾你。”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照顾自己的情绪、感受与认识。
接纳自己的身体
众生散乱,心念放逸,妄计爱欲所缘为净,殊不知此种执着的迅猛生长将去除我们所有的自由,生发莫大的痛苦。
——《爱欲网经》偈十八
正念之人能够照见爱欲所缘不净的本性。如此,他们得以舍弃欲望,逃离束缚并斩断老死的忧患。
——《爱欲网经》偈十九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在外在形象上投入大量资源。对形体美的执着,是我们需要舍弃的东西,然而似乎大多数人对此却追逐不息。在全世界各大都市,你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现象。化妆品商店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产品承诺可以让我们变得美丽而时尚。人们跑去看医生,要求改变他们的身体或面部。依赖手术刀和化学药品来切割调整自己的身体部位,以为这会让他们变得更有吸引力。
眼识色相便受之迷惑,乃是无明世事无常所致。愚蒙之人妄计色相圆满而美好。殊不知,外相都虚妄无实,流转不息。
——《爱欲网经》偈十六
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们的外貌更加迷人,然而外貌即无法持久,也非真实。纵然如此,我们仍受自己镜像和他人外表的迷惑。我们能够确信的一件事是外貌和肉身终将改变,因而执着于此毫无用处。数以百计的杂志和网站都告诉我们,为了成功,我们的外貌必须是这样或是那样,必须使用这样或那样的产品。因为无法接纳自己的身体,无数人为此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接纳。
接纳自己的身体对平和与自由至为重要。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是人性田园里的一朵花。世上每一朵花都各不相同。不能接纳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你就无法成为自我的归属。很多年轻人都拒绝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却妄想成为他人的依靠。然而一个飘零无着没有归属之人,如何又能够庇护他人?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书法:“做美丽的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修习。心中建造自己的皈依时,你会变得越来越美。你内在的平和、温暖与喜悦,熠熠闪耀,光芒世间。
心意触摸到愉悦之际,五欲生起。真正的勇士能迅速断除这些欲望。
——《爱欲网经》偈二十九
我们总是被可喜、可爱和迷人的东西俘虏。然而,迷人外表是虚妄。我们受它们引诱,而一旦为之所捕,接下来就要受苦。
佛陀曾讲过饮鸩止渴的故事。一个口渴难耐的人看到一杯清水,他以为喝下这杯水自己就会获得满足。不过,凑近一瞧,他看到上面的标签说这是一杯毒药。喝了它,人就会死去。然而这水看上去是那样清澈、新鲜和芳香。智者会对自己说:“我最好别喝。我会找到其他水源的。”但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外表是如此诱人,我们会说:“我要喝了它。如果死了,至少也死个痛快。”
我们拥有智慧,我们拥有理解。我们知道喝下那杯水自己将会死去。但最终还是喝了。很多人都是这样,随时准备为徒有迷人外表的事物去死。然而有很多水源可以满足我们的渴欲,而又不让我们陷于危险的境地。
佛陀还曾说过水塘游鱼的例子。水塘里一条鱼看到一片诱人的鱼饵,正准备咬的当头,另一条鱼对它说:“不要,不要这么做,那饵里面有鱼钩。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条鱼还很年轻,涉世未深,还很容易冲动。它说:“不行!鱼饵实在太诱人了,我想吃。我会像你上次一样活下来的。”欲望是如此强烈,我们甚至愿意为此冒险。很多年轻人说:“我想活得爽快。无论什么后果我都会自己承担。”然而,食饵一时爽,痛苦即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