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伟者走完觉悟的道路,解脱了所有的执与苦,消解了所有的分别心,超越了所有的二元思维。
——《爱欲网经》偈二十二
解脱的道路向你敞开,你为何要拿绳索把自己和他人捆绑起来?佛陀教法的真义是“此有故彼有”,彼此相依,无法于彼取此。一根浮木搁置河流一边,它就停下了。无法继续向前到达海洋。落于两边,无论是河流的哪一边,都是前行的障碍。行于中路,不执着于任何一边,是为中道。
佛陀教导四种错误知见(颠倒)。颠倒,指的是上下倒置或翻转。我们所有的苦皆是四种违背实相的妄见所生。第一种妄见是常颠倒,世无常而人以为常。第二种妄见是乐颠倒,有时苦而人以为乐。比如说,我们以为毒品和酒精让人快乐,或在一段风流韵事之初,我们以为这会带来持久的快乐,而实际上这会让我们和亲爱人受苦。
第三种妄见是我颠倒。众生没有一个独立自我的存在,正如一朵花没有一个独立的存在。云朵在花朵当中。父亲在孩子当中。看到这一真实就是看见无我。完全理解无我真相后,我们便不再执着。执于二元思维,落于此和彼的概念中时,我们眼中的父子就成了两个不同的实体,肉体与意识,生与死成了两个独立的存在。
佛陀有云:“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生死,来去,这些概念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科学家能够看到这一真相,哪怕只是在理智层面。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没有消失,任何事物也没有被创造。”万物都在转化。
观察一朵花或一朵云,我们就能看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一真相。生死只是事物的外在显现。深入观察,我们看到无物生,也无物死。完全接纳这一事实,我们便不再恐惧万物的变迁。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触及这一真相,“安息于上帝”,这是他们对此的表述。在佛教体系中,我们称这为“涅槃”。如果想要达到涅槃的境界,我们必须舍弃生死、来去、主客、内外的二元思维。二元思维见是我们修行的最大障碍。有人说上帝是造物主,他创造了这个世界。造物主与造物被看作两种独立的存在,这就是二元思维。
最后一种妄见是净(shuddhi)颠倒。我们喜欢把事物分离开来,所以看不到堆肥有益于花园的肥沃,泥土促进了莲花的生长,或是污垢、汗水与鲜血共同铸就了钻石的闪耀。不净的而人以为净。我们与人私通或恋爱时经常这样以为。对方让人心动,所以我们认为他们拥有某种我们所希望的纯净。然而众生皆是净与不净,污垢和花朵的和合。
深入谛观并舍弃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我们便达到般若智慧的境界。有了这样的智慧,我们就不会理想化情欲的对象,而是能辨识他(她)的真实本质。我们看到他(她)的本质是无常、无我和不净——正如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