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乎?进取乎?
出家人是随缘乎?还是进取乎?这一问题是世人投以好奇的眼神,窥探出家人的行为。同样,迷茫的我,对这一问题也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想要一探究竟,寻找真正的答案,才能清晰自己往后余生该如何启航?
首先,谈谈世人对“随缘”一词的认知,世人将它定义为随它去、无所谓。很多人认为:既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扭转乾坤,可能冥冥之中已经注定好了,无需努力与争取,一切都随它去,无所谓。
还有的人认为:“随缘”就是随便、随性、随我之义。一次,和朋友出门,我问她:你要喝什么饮料,她就说:随便。于是,我就随便给她买了,她却随性的妄加指责我说:给自己买好的,却给我买一般的,谁稀罕啊,不喝了,甩头就走。其实,我想说:这两瓶的价格都一样。当时,因她的这一举动,始终让我无法释怀。
直到学了这一课,才明白原来“随缘”是随顺时机因缘,也即随顺因缘因果,并非所谓的宿命论。如此消极的观念,可谓害人不浅,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也没有向上的进取心,更丧失了生活的积极性,整天只有得过且过的避懒偷安。
也并非拿着“随缘”当幌子,却干着随便、随性、随我的行为。那时,觉得她特别的矫情、蛮横、自大、无理,从此我便躲她远远的。如今,才恍然大悟,心中多年那个结一下子解开,从此释然了。因为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随便,更不是随性而为。
所以,导师开示道:随缘的前提,必须是跳出自我的感觉,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然后作出智慧的选择。这是主动而非被动,是明确而非模棱两可。
紧接着对“进取”二字的剖析,世人认为这两个字是积极向上的,然佛教不这样认为。比如这个人事业有成,但在追求过程中,必然会借着自我的观念而贴上“我执”的标签,觉得:我在追求,我获得成就。倘若失败,就觉得:我没面子,我抬不起头来。这些皆是因为对我、对成就的执著,以及过分的在乎,才会产生忧虑与焦躁。
有进取心是好事,但在进取上粘着“执著”的502胶,那就不是纯正积极向上的本色,而是另一层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我执在里头。这种进取心,只会给人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随着这种感觉而此起彼伏,无法自控。
真正想要进取而不为执著所累,就必须要有智慧,放下自我的设定,撕掉标签,洗涤胶水,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因果,没有固定不变的性质。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内心保持从容自在。
这正如佛教所讲“进取”必须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如《金刚经》中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执著,生其心就是有进取心,这说明了进取心一般人都会有,但关键在于会不会生起执著,这才是问题的重中之重。
说到此,发现自己对“随缘与进取”的认知与世人一样,皆错的离谱;现在想想,也错的可笑!同时,我也有世人一样的疑惑,就是佛弟子到底是随缘乎?还是进取乎?
世人总将随缘与进取相对立,认为它们之间必须非此即彼,一定要有一个黄金分割点才行,觉得出家人是随缘乎?亦或进取乎?两者选其一。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那么,如何来正确理解随缘和进取的关系呢?
从佛教的角度解读,世人所说的审时度势,正是随缘的前提。这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有客观的评估,采取正确的方法,那样的努力进取,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若我们对事情缺乏客观认识和有效手段,可能花十分力气,只有一分的收获,甚至花百分力气,却终究颗粒无收,一无所获。世人常说:“天道酬勤”,只要你努力不懈,成功是迟早的,但事实并非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可见,随缘与进取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世间之事都需要有这种明确目标,随顺当下的因缘,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同样,修行也是如此,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习并运用缘起的智慧,让自己获得无上真理。
如今,走在菩提道上,各种考验席卷而来,当逆缘出现时,安然接纳,知道一切都有前因;当顺缘出现时,及时把握,知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