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导師再三的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它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认识又决定了我们的认识世界,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认识范围内的世界。透过感官认识的部分非常有限,并非世界的真相。由此,千百年来我们凡夫几乎是生活在偏执和错误的世界里,而不自知。佛教的传入更是令社会大众误解颇多,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就以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的。可遗憾的是,我们的感官非常迟钝和带有错乱性,且对世界的认识还受到情绪和感情色彩的影响。那么认识有了偏差,就会使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不当的行为。
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就是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生命,不仅是人道众生,哪怕是最微细的昆虫都本具佛性,都可成佛,只是因为妄想与执著,所以才未能证得。愚痴的我们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和情绪中,时时被五尘五欲束缚和左右着,这就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偏执。因为无明惑业,使我们都活在贪嗔痴的串习中。为了“我喜欢,我讨厌”,不断地造做十恶,不断地制造痛苦,制造生死,致使生命轮回不息。出家就是为了要摆脱无明,证悟真理。为此,我们必须放下贪著,排除干犹,全身心地精进修行。
对于大乘佛子来说,不仅要发出离心,还要发菩提心;不仅要成就智慧,断除烦恼,还要成就慈悲,广度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观音菩萨这种大慈大悲的胸怀,真正做到如导师所说: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这样的佛子是世俗人所说的无情和自私吗?以前也曾有人对末学说:你们出家人真是不孝,自己去庙里享清福,把父母留在家劳作,父母养你们一场,什么光也沾不上。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无论世俗的什么情感都是以痴、贪、我执为基础的,是生死轮回、无尽烦恼之因。要想断烦恼,了生死,唯有引导亲人学习佛法智慧,调整认识,改变心态,最终超出生死轮回,永得解脱,这才是大孝、大爱。
佛教是缘起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条件和关系的假相,是相互影响的。隨缘,导師开示:是隨顺众生不同因缘,给予最适合他们的教化。这足以说明随缘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消极,事实上,隨缘才能更好地进取。因为如果没有缘起的智慧,对事情就会没有全面、客現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的进取就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习并运用缘起的智慧认识主观的错误,放下我执,从更高的角度认识一切。顺势而为,精进努力,摆脱无明,最终成就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