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改变自我
佛教受出家制度影响,使很多人觉得佛教是厌世的,把出家归为仕途失意或感情挫折而遁入空门。那么出家人到底是出世还是入世呢?
出家不是遇挫后的无奈躲避,而是看到真相后的主动超越,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佛教徒不但要发出离心,还要发菩提心,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不但要成就智慧断除烦恼,还要成就慈悲,广度众生。
学佛人不是无情的,而是建立一种没有染污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仰和恭敬基础上的法情,是对众生的大爱,这种情感是建立在智慧认识和无我的基础上的慈悲大爱。
情有物情和感情之分,人就是在建立各种感情的过程中,升起的贪著。自出生后,是对父母的依恋,有父母在我们就有靠山,有父母在就有安全感。就很幸福。然而父母不能陪我们一辈子,长大后如鸟出笼,各奔前程。我们选择在清静的寺院生活,就是为了培养自己不执着于物情和感情的清净心,现实社会中,因每个人的生命起点不同,各自的聪明利根也是经多生多世的积累,由此末学体会到“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觉!
我们在生命长河中流转,总是在一味的抓取,抓取感情,我要占有的;抓取事业,我要财富;抓取健康,我要活着。由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三观的引导,使我们不断深陷轮回之中,而学佛,是帮我们建立健康的人格和做事的准则。
随缘不是随我,而是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后作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世间法和出世间同样需要众缘和合,随顺众生的不同因缘,给予适合的教化,努力精进。真正认识缘起就能了知空性,了知诸法实相,才能走向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那佛教是如何看待情爱的呢?
一,痴,就是无明,看不清楚。在这个物欲横流、追求利益至上的时代,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终极利益,在现实中我们错误的观念,把情和爱看的特别重,殊不知这是一种无明的错觉,是建立在妄心基础上的,我们缺乏智慧,沉溺于自己的感受,活在自己无明的世界中。学佛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的长度和深度,认识到追求真理、智慧和解脱的人生意义。只有建立对三宝的归属感,从学佛中获得法益,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要不断的去掉自己的不良习气,精进修行,才有死往何处的把握。
二,贪,有黏着的特点。贪是生死轮回之因,是烦恼之因。在这网络遍布的人工智能时代,单单对一部手机的贪著,就毁掉了无数个家庭。更给社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是因缘因果的循环过程,在投入这些情感的过程中,对这个世间的黏着随之增加,在衡量付出与回报的同时,痛苦也就由此而生。因此,佛法告诉我们,要减少有染污的情感,用佛法智慧调整心态,把这些情感转化为清净的法情。
三,我执,是从自我出发的一份占有。我们凡夫都是活在自己的心里,心制造了一个个对境把自己困在里面,心魔也就是我们自己。
怎样才能做到对乐受不执取,对苦受不嗔恨呢?佛法告诉我们要保持正念,不要让自己随着习气,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要把精力投放在加重我们凡夫心串习的演练中,明白生而为人的珍贵,要以戒为师,根据我们本师指出的道路前行,通过闻思修、戒定慧、八正道、四谛法门断绝迷惑和烦恼,走上成佛的大乘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