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从改变工作态度开始
对于道德,自己之前一直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内心没有非常明确全面的标准。心想只要在大的方面过得去就行,何况社会上各种不道德的行为非常多,自己最起码能做到没有“害人之心”,已经非常不错了!
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计算机专业在当时衢州市是很少的,也是比较前沿的,当时在学校我更是唯一的一个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因此,心里就立下高大上的理想目标,争取在专业方面有更高的突破,在学校里有一定的名声地位。
刚开始的1、2年也确实非常努力和拼博,也确实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当自己没有从学校领导那里得到自己所期待的表扬和赞誉时,内心觉得委屈,感觉受挫!但是当时自己也还没放弃努力,但是当我看到学校里一些现象:比如每个月的工资领导们总比普通老师要多很多,特别是有些做后勤的他们不上课,工资仍然比我高,年度考核总是他们几位评上优秀,心里就更加不平衡了!
而且经常听到老师说起某某某没几节课工资就比我们多多少.......,日常中也确实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工作上应付,备课、批混得过就行,他们依据的理由是“做得越苦工资越少。既然工资拿不到多,但工作何必那么累,那么委屈!”我也渐渐地在这种氛围中退步,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在专业上已经不求上进,学校有要求带学生比赛,我能推尽推;有写论文、课题什么的,我是能拒则拒。慢慢的人也越来越懒散,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是在得过且过,原先觉得自己备课、上课、批改还是一直认真坚持的,到后来也渐渐的松懈。
认真上好课,用心传授给学生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根本的职业道德,但自己参加工作最初的想法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是期待自己辛苦努力后所得的名利地位,而且这种期待是非常强烈的,也是非常渴望的!正因为内心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因此一旦自己的期待和愿望受挫,内心就充满了烦恼,人也开始迷茫了,工作上失去了动力,责任感也渐渐走弱甚至无影无踪,以至于有段时间“人在心不在”“做一在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上课时疲于应付,没课时就打游戏、聊天或干脆溜之大吉。这样的日子刚开始觉得真是“对得起自己”的日子,也是逍遥、自由的日子。但时间长了,内心渐渐觉得无聊、空虚,深刻体会到真正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一事无成,行尸走肉。曾经努力尝试找回刚参加工作时那种拼搏、奋发的气势和冲劲,但就是觉得有股很大的阻力在拉着我,让我迈不开步,我知道就是几年积累不好的习气在阻碍着我前进。
导师在《人生五大问题.我是谁》中说“我们所有做过、想过的事,都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因。因为心念会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导师又在《信仰与人生.信仰与道德》中说“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造就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而不善心所和不道德行为,则使人格和生命品质由此堕落” 我的初发心是自私,自利的,我工作辛苦付出与努力的最终目标是为自己谋得地们和名利。一旦这种期待和愿望受挫,烦恼和痛苦也就来了。而当我看到有些老师工作懒散、得过且过,我也自然跟随着这种状态,是因为心里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也没必要这么傻傻地认真,要罚也罚不到我一个人身上,就是认准了“法不责众”。我的不纯初心,到我的不负责任行为,最终导致自己的退步和堕落。
《健康生活五大信念》的第二愿:“我发誓培养悲心,学习各种方法,为人、动物和植物的良好生存状态而努力工作。我发誓,通过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的时间、精力和物质财富的方式来修布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成长需要知识,学生需要老师传授的知识赋予他们在社会上立足和谋生的能力,之前的我没有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生存状态而努力工作,也没有真正为学生的需要而很好地布施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不同的心念在活动,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区别在于各自力量的强弱。如果不加选择地任其发民,很可能被我执掌控,被我执发展的负面力量占据主动。刚参加工作时虽然拼博努力,但归根到底还是为“我执”卖命,而之后的堕落更是被“我执”牢牢把控。
导师说,“修行的意义,在于调整方向”,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负面心理。"我们在行善时不必关注外在结果,那只是行善的副产品。真正的利益,在于完善人格和提升生命素质"。上好课,教好书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我的初心应该定位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更好地增长技能,并为此思考、行动、上进,在工作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命品质。至于工资待遇,那也是因缘和合,受各种因素影响,要关注,也有合理渠道沟通,不可纠结,更不可因此浪费甚至损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