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正
一
一上午整理行装,心中略带难过。想到我要与这个住熟的家庭分别了,我实在觉得舍不得。这是感伤病么?我照实对李牧师说,又照实写信对启民兄说。看李牧师也像对我依依。他要我再一同吃一次中饭后走。中饭后,叫来的藤轿已在大门外等候我了。坐进藤轿,在大门口与李老太太李牧师等道别。两件行李叫了挑夫跟在后面。毛金华也跟着送我进山去。昨夜来没有睡好,今朝来头沁沁的不舒服。不一会轿子已出了北门。左边的群山苍翠。眼见渐入山道,常在郁葱的树林中经过。只有轿夫们着地的脚踵声斫破了山林中的静寂。我在轿子内想道此去不知安吉如何。那种大寺院,给我糊里糊涂搬了进去,后来如何酬谢?于是更觉得胆馁。轿子到山门了。我泰泰然的走进去。穿过好几进大殿,走到隐秀的方丈里去。香伙出来招呼,说当家今天进城去了。看那个香伙还和善可亲。他领我到前天看定的后院一个房间里去。后面的行李及毛金华等也来到了,搬进房间来。要毛金华给我安排定当后,教他早早回去罢。教他留住在李家帮他们的忙。他去后我倒卧在床上。休息多时方能把方才不安的心绪镇静下来。此刻起床来走到房间外的小院里去。隔墙是个竹林。杂有高古的大树。枝叶满盖在院子上,我住的屋面上,有阴雨的样子。鹰鸟的飞舞徊翔特别的多。走到前院,会见那位监院西境师。他是个非常拘谨的人。他又要陪我走了。我只得反尔陪他走走似的,和他在寺内从这殿走到那殿。又走到隔壁那个竹林里去。西境师在竹林下仰昂了头,两手举起了宽敞的海青袖叉着腰,静看了一回飞翔鸣叫的鹰鸟,指点我而说道:
“每逢天气快变,鹰鸟必定那么多。”我像就是听了那句话也还领会不到禅意似的,只是唯唯。我又陪他回来,走过几个大殿,走进方丈,到我的房里。他陪我坐了一回而去。我从此是一个人!心里着实感到一种莫名的悲伤。像被世人离弃了的那种悲伤。深山的古寺里真是清寂。心脑肠腑都是透彻那样的清寂。香伙端晚饭来了。还适口。吃了到山门外右边那个高坂上去。发现去年夏天与王仲廉朱若水兄等曾游之地,那个悬崖上的大石桥边。黄橙橙的山百合开在薄暮的溪谷里。下面有幽静的钟磬声了。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俱此绝
惟闻钟磬声
唐朝常建的这首破山寺后禅院的绝唱正是歌咏这个今名的虞山兴福寺了。我住的后院或许就是常少府驻足地的后禅院罢。那末这个钟磬声也是同一的钟磬声么?我不再穿凿了。因为同一地方同一钟磬声,而听的人不同,有什么相干呢?近来每多这样的叹息。
不过我得了一个考证。第二句中的高林本可作为高古的树林解。通行的唐诗解注本上好像是那么解释的。此刻在寺境内庙壁上发现一块石碑,是米芾写的这首诗。而旁边又有一个小碑,说破山寺之东相距一箭地有一高林寺。本来从北门外的大街转到这兴福寺走的那条二里余的林路上最初必先经过的是那高林寺。而此刻就是高林寺的遗址也是渺焉难寻的了。
《梅村集》中有首《夜发破山寺别鹤如上人》。
得来松下宿
初月澹相亲
山近住难定
高别更真
暗泉随去马
急月卷妇人
过尽碧云处
我心惭隐沦
那位西境师看来颇有修养,不见得不是高僧。我固尚未与他作别。然而照我近来空漠的心怀,虽到临别,虽别的真,也不见得有诗了。万事只有祈祷!
二
记得在兴福寺后面的山腹里有一个名帘珠洞的古刹。出门当时原来抱了这个目的在心,如今是沿着溪流边的幽径慢慢地走去。举眼不见天日的那么茂密阴森的杂树林,围绕着我的去路。只找渐向高坡去的小径走上去,大概必定找得到那个目的地。从习惯成了性僻,每逢走生路不喜欢问人。在密林里也有茅屋几椽的小村落,偶尔在满罩绿荫的农场边发见个把面貌谨朴的农夫,自己也不想去问他,只同他打个招呼走过。
那条悠静的山溪在不知几时已与我分手而去了。自己此刻已在地势稍高的林墓丛里了。在疏松的清朗里见到许多规模宏大的古墓。及到走近去一看,也只是“江西省候补县丞王公〇〇之墓”,“加一级同如衔周公〇〇之墓”等算不上什么显宦高官,而死后的排场已经如是,想见他
们生前的享受,也定比我们乱世之民高出万倍了。如是从而生起了思古之幽情。对于古时的追慕往往生起对于现代的嫌恶。寝馈于古书籍的人们也难怪要去咒诅近代的文艺了。
愈到了高处,古坟愈多。从疏林间豁处望见方才从那里面披拂而过的那些葱翠的密林。身上觉得热而有点疲惫。但是目的地的帘珠洞还不知道在那里。尽在这些荒坟里乱走,心里委实也有些空洞的胆怯。
略带了些焦躁的努力,被我攀上了那个小冈的顶巅了。就在那个顶巅上看出一条较阔的大道。只有这条大道一定可通帘珠洞去——自己好像心有把握似的恢复了勇气。
顺着那条大路也走了好些时候。越过了一个冈峦转面处,忽然之间一个展开的峡谷呈现在眼面前。另一嶂耸起在隔一深谷的对岸。我的视线渺远的飘到谷底展合处的山峡里,似有一座久断香火的古刹。看到对面的山腹处也有蜿蜒着的几条引领到那座古刹去的山路。远望那几条山路,宛如盘旋的细索,宽松松系缚在那个腰部。漫步走去,设想到对面那些条条的山路上不知走过了多少虔敬的、迫切的、热诚的朝山者;那些蜿蜒的山路本身好像能从远处在那里陈说。可是那一条山路是那一个人走开的呢,这是等于“江上何人初见月”那个永久的谜问了。我一头心想着那个谜问,走着下坡的山路。逐渐清晰的那个山峡底里的古庙映进到眼帘上来了。直觉到那个就是我要找寻的帘珠洞了。初夏的残阳还是热烘烘的从对岸的山上面射下来。顺道而下,就到了悬在两峡上面的一条巨岩石桥上。自己已在由下而上仰瞻得到庙门上一块剥蚀了的《帘珠古庵》的匾额位置上,桥头尽处又有一座巨大的岩石。那座庙是建筑在巨岩本身上,从此俯临下视于两峡之间,渺远地维系着缘着山腹间的细道而来的人们的心魂的。
走上那个巨岩边的石级,踱进剥蚀匾额下的山门,见到一个院子。院子对面是正殿了。殿内照例的地方有些照例的佛像。终是不见人面。只有看得出时常打坐的一个蒲团及旁边一脚懒椅上面的蒲团,好像留着人去不久的凹窝,并且表出一种枯寂里的安静。正殿后面是后院,又信步走入侧殿都不见人影。又从侧殿穿了几所空屋,适巧又到了方才山门的近旁来。那所空屋的窗子是俯临涧谷的,我在那边畅了些神然后又从山门走出。在空庙里穿了一周,心里更其觉得怪空漠的。下了原来的石级,只有归去的路了。坐了下来休息。眼看岩石桥彼岸的山路上还晒着太阳。心想道等那个太阳晒过了对岸的山路然后回去罢。而回头去看背后嶂上的日头却已见不到了。正在那时,我的视线偶尔飘到方从上面走下来的那山门前的巨岩平台上去,见到高高地在巨岩石上耸着一个对着下面静视的人影。那个人影上面适巧有些树荫遮着,现得那人的脸貌不甚清晰。他既无动作又无声息,只是入了定的那样对着下面静视。下面被他静视的只有我。我又看到那人体格之雄伟。虽在他的静默中得到了些尊严之感,毕竟在如此荒山里,有点胆怯。于是我也保持不出声,悠然眼看着对岸山路上的日脚。
我又回头去看他时,他从静视的状态变在那里漫步了,但还注视着我。我于此时看到他身上是穿的僧服。我此时方稍安心,一头仍注视他在上面那个龙行虎步的样子。我们对看了好几次,他先开口了。
“何不上来坐坐去。”
“这里很好,谢谢你。”
我如是回答后又看他两手叉着腰一头走着,向山谷下凝望的姿势非常雄伟。于是我就觉得要和他攀话去了。自发的走上石级去。和他初次接谈时就觉得自有出家人那样现露于言语眉目上的谦逊萎缩。请教姓名后,知道他名“永一”,安徽人,宣统二年出的家,早先是务农的。我觉得再不好寻问他所以出家的原因。因为想到出家人定有想定了的一念。这个一念或是什么,或是什么,大都就在口头,而有时说也说不出口的。
我听他说在这几年间已走遍名山,如峨眉五之类。每到一处可以任意居留。路上又是随缘食宿,身上可以不带路银。我听了非常欣羡他。我说“你们出家人真是来去自由”,那么赞美他的僧侣生活。他照例是那副谦逊萎缩的言语眉目对我说道“我们这些是世上没用的人”。我看出他说话时也并非故事谦逊。在如此荒山穷谷里,一个人朝朝暮暮的枯寂下去,自己当然有被一切的世人离弃以后的焦痛。方才正殿内的那个打坐的蒲团以及旁边那个竹榻可以说明他的起居生活了。
“那里的话。世上无论什么人,为自己修心养性都是要紧的。关于这一点,你们比什么人都有独到处。”我的话结局还是赞美。
我问他涧桥左边山腹上的几条山道可通何处,他说可达中峰。于是谈到了此刻还住在中峰山庙里我此次尚未见面过的旧友S君来。他说S君每逢晴日,常常越岭而来,畅谈竟日而去。他也知道S君从外国回来后,娶得了一位贤慧夫人。他听说我与S君在同一的外国有相当友谊的,于是他就在我面前陈述了S君为人如何清高,求学如何恳切。我眼看到下面条条的山路,说时常有S君的足迹,因之渺想到好久不见的旧友S君那边去;又沉思到那位S君把说是美满的家庭,贤慧的夫人抛撇开了,来到这种荒山里独自枯居着的他生活的自得处。
眼看对面山路上的日脚已经移过了好久,被左边的蟑遮住,一不在意,已是晚色苍茫的周围了。问了归路,他说依着对面那条宽阔的山路,一直走去就可不走方才的密林,直达兴福了。我在晚色苍茫里与永一和尚告别。走下石级,踱过涧桥,一步步走着归路的坂道。一回头去,看见那边岩石边树荫下依然有个屹然不动作雄伟凝视状的和尚。“望之俨然,接之也温。”我在永一师身上记出那句话来。
“我们是没用的人。”那句话又奇异似的浮现在归途的心怀上。同时又有说那句话时,那永一和尚脸上表现的枯寂神情。一忽尔又渺想到住在只隔一岭远的中峰山庙里那个旧友来了。他是先我回国来,在一个江南著名的学校里找到了职业,不久就在那个学校里娶到那位贤慧夫人。他的艳闻飘进我们海外羁客的耳朵时,大家现出的欣羡神色!去夏与朱湘同来常熟,在酒席上的谈话里,听那个S说道“什么新婚的幸福,和爱的家庭,都只是瞬间时日的满足罢了。”在那时知道他住进山庙里已有一二年。他住处此刻还在山庙里……夜色苍茫的山路走尽时,一抬头去,前面高林尽处的夹道中黄墙上《兴福禅寺》那个巨大的匾额,已隐隐在望了。
“这个世界以外定有另一个也能使人安住的世界。我今天的心胸宽畅极了。”心中那么自得的时候,前院已闻得木鱼声,幽远的钟磬声了,在静寂的清夜山寺里。
三
劳倦极了,劳倦极了。昨天走路太多,夜间苦楚又发。今晚夜饭后只在寺门外走走。沿着林道右边又走到了那条离寺门不远的高坂上巨岩石桥边去。桥上徘徊了些时,发见有一条黄石子铺成的山路在接近走着的山路地方。被大雨后的山水冲坏,初看认不出是条路了。只要在杂树林下攀登三数丈远就可以走上那条黄石子铺成的路。想想上面究竟可通什么地方罢,于是攀援而登,一步步走向前去。知道这是渐渐走在兴福寺前对面的山头上去。黄石子路是新铺的,石子边上还未脱锋角,知道一向是少人往来。随着几个转折,就到了尽头处了。石路尽处是新建的一个大石坟。白石的华表,牌坊,石栏干;直通塚穴的墓道都是整块的白石砌成,两边是冷松静木荫罩着。牌坊上写着“天宁塔院”,下面署名“弟子程全谨书”,知道这是常州天宁寺老和尚的坟墓。看看这些白石已经所费不小了。又是爱发议论的性僻来了:“既然生在空门,又何必死后给他那么物质上的壮丽呢。”
背着墓门,向山下远眺去,又发见这个优良的地势真是大费拣选而得的。下面层层的林木荫子下就有藏盖着的兴福寺。把目光放到稍远处去,有一片茂密的树林,那里面许多的道场僧舍都是兴福寺的庙产。又望到目极处,那里有渺渺一水与地平相接,知道就是扬子水色了。在墓畔出神了一会,再从白石墓道上深进去,深尽处是主穴的馒头塚,这塚也用白石筑成。塚的周围又是方方一个铺成白石面的小场,周围都又是白石栏干,后面紧接着山背了。比石碑坊处又高了一层,我以为此处当更无人迹,一个人正在高眺远瞩的时候,忽然从塚后现出一个白衣人来,我骤然为之一凛。但看那人倒并不理会。手里拿着书,读得很热中的那样,又像略带微吟。身穿的就是所谓“衲”的那件短衣了。赤脚着的草鞋在石坂上走不出声音。他见人似属未见,只顾念书。我也留了神,保持沉默。塚畔石栏干边发见有条上通山背的小道,也是用白石堆成的。我走完石级,眼前是一座小庙。望望里面似有人住的。正在徘徊间方才那个白衣僧也走了上来和我打招呼。我也恭敬的回答他。他请我入内稍坐,我就不客气的进去了。一直走到殿上,遂又走进他住的房间里去坐下。我报姓名,他通名号。他名“径西”,湖北襄阳人。我说往年到过湖北又曾到过襄阳(想起来那还是十四年前随在所谓北伐军营幕里的时候),于是彼此好像找见了第二乡亲似的谈得来了。他与昨天后山里遇见的永一师不同,一见面就能告我出家的动机,又发挥了他为僧的抱负。说家里本极富足,家乡自遭白狼之乱,杀人如麻,人死还不如狗死。于是烦闷顿生,想到人生毕竟生从何处来,死到何处去。就此慨然出家,追求那个烦闷的解决。从家门出来,最初顺着那条汉水而下,在武昌的洪山逗留了些时,从此又发脚东下,尔来也有若干年的求道岁月了。说在杭州住了两年,此刻一个人住在这个归兴福寺管辖的天宁塔院里。我看他年纪还轻,自有一种鄂人特有的表情。想道在我鄂中漂流的时代,他还是一个小孩年纪呢。本来白狼之乱,距今约莫也有了十年了罢。他人还诚实,从木板墙边取出一个一磅容量的热水壶来,倒出一杯白开水给我喝。和我说话时微有口讷,嘴唇边时时起着痉挛。知道他已抵耐久了那种孤独的压迫。
毕竟径西师年纪还轻,随处有些棱角,时时有对我劝善说法的意思。我只赞他有志。我说新兴的中国本来百事待举。各宗教之复兴又正其时了。宗教界也缺乏真正的人才。西哲有言曰:民族之觉醒须先有灵魂之觉醒。我说同一教主,我也理解释迦之慈悲,而又景爱耶稣之血性。
一不在意,我自己也现了锋芒与他发了议论了。急切下山来又是落寞的黄昏时分了。
一头走着林间的夜路,想起方才天宁塔院里那个径西师房内板墙上悬着一本木刻颜真卿的大字碑帖,大概是他朝晚用作观摹的。说也奇怪,我在武昌粮道街上也曾买过一本与他同样的颜字帖,在那边闲居时候还当真的临摹了些时,如今还许在书箧内找得出。
“近来的僧侣中也尽有些奋发有为的人了。像那个径西,总算是一个有志者。我更钦羡他那种坚决斩截彻底于孤独的精神。觉得自己在风尘中所步的那条孤寂的道路,其实还算不上一回事……”一头沉想着,沉想着,漫步踱进“兴福禅院”里去的是我。
四
木末芙蓉花
中山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丝丝开且落
口吟着这首悠古的诗句,发见我的心又已沉静而蕴润。我是坐在东厢房长窗格下看着窗外院子里木棚上的一颗玫瑰花。那个掩盖半院的木棚上翠绿的叶子间有一朵朵灼红的花。第一次走来发见这个花棚时候,心里怀着一个绝大的惊异。有那么幽丽的处所!玫瑰花是我向来心好的花名。山中静院里如今独对著的是那么繁富的玫瑰花丛。花下平铺的庭石上真是锦绣满堆样的落红缤纷了。小鸟在花枝间喙啄,把翠绿灼红的叶瓣上晶莹的珠滴毫不珍惜似的碎落下来。纤细的脚掌践伏了软嫩的花枝给了一个不意的反动后,它们就半带轻狂,更是重重一践,蓬——的一飞。晶珠万滴,晶珠万滴!我知道它们真是胆细的小鸟儿。如今飞过了砌着梅花瓦的白粉墙,躲进花瓦里看得见后园密密的竹林里去了。于是回来的是周围的静寂。只有那颗繁富的玫瑰花一朵朵向人含娇,向人招展,向人点首,向人微笑——在静寂的不言中。
涧户寂无人
丝丝开且落
我又那么微吟著,在我的心头,又在玻璃长窗格的东厢内走走。室内陈式之古朴而精雅,在满堂的字画中,在坚整的桌椅上表出。黝暗的天花板下挂着一堂四个玻璃的彩灯。灯的四角都有长长的流苏。想到每逢大户人家入山来做道场佛事,有的全家男女老幼都来山中住宿的时候,这间精舍是如何适合他们从俗世的情谊中提醒出对于往生者永久的哀思与追忆。想到那种时候也许有随着家里的尊长入山来伴伴热闹的男女青年们在这种流苏气的灯烛下偶然发见了另有一番庄严肃敬气的尊长们的脸面时候,在他们她们软玉温香的心弦上不知要加添多少人生的紧张味与深刻味。
与东厢成对称式隔着一个中殿的有个西厢。装潢陈式与东厢相仿。也是极幽致的一间客厅。长窗格外面的院子比之东厢却狭小一半。那个白粉墙下的花坛里面不是玫瑰花乃是已经开过了的杜鹃花树。花坛前面是一个小小的金鱼池。池北小石路通去的是个月字门。门内就是后院的西房——我住的房间前面小方天井了。站在小方天井里与坐在西厢方整的红木椅上越过了白粉墙可以看得到的绿竹与长松,这是接连东厢粉墙外以及围绕后院的背面与我住房背面的那个后园了。东西两厢间的中屋乃是方丈内最庄严的所在。正中设有一个高高的法座。座旁倒竖一根朱漆老树根的法杖。法座后面屏门的上部以及两边墙壁的上部都挂着方形黑字朱漆的木牌。上面都写着两个一面的大字。什么叫“升座”,“讲经”,“传戒”之类,也不知几时应用,怎么用法;总之是庄严的佛教规范。中殿前面是个较大的庭院。从这个庭院走过,向右再向左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就可通到兴福寺的本殿,从外面山门进来须先过一个中殿然后走到有“大雄宝殿”的本殿,再从本殿穿过长长的走廊进来的就是方丈了。
我方才从我的住房经过了后院中间的“影堂”从侧门里走进东厢去的。是深静的下午。如今我又从东厢另一侧门踱出来穿过有法座的中殿走到那个较大的庭院里来。中庭两边也有梅花瓦砌着的粉墙。粉墙后面靠东一边是库房以及方丈监院等的住房,一边又是精雅的客人房间预备进香入山来的人住的。当初我也看定那西边的客房。后来监院西境师说有的客人恐怕嫌闹,所以另在后院西房借作我的住房。有时日暮时分一个人在后院幽静不过的住房内挨倦了走出来,经过了后院的“影堂”,穿过有法座的中间走到这个较大的庭院里来立立,庭院里也只有空廓的幽静。在日暮时分空廓的幽静里,我站在中庭默听前面大雄宝殿里的诵经声钟磬声由那个长长的走廊里传响过来。那个有数百人一起的大殿里从沉静含练的心喉里倾吐出来的悠宛嘹亮的诵经声往往使我驻足倾听到几乎失神。我每每想念到那数百和尚虽有根气道心的厚薄深浅之别,但在崇高的殿宇内庄严的法相前他们从谙熟忆烂的经句中交流出来的那个融和一致的经声不知有多少的恬静,多少的默悟,多少的谛慰给于地上的男女。听了他们肉的声,生起了种种灵的景慕。这是我一向以来常在这个中庭内生起的景慕。今天时候尚早。雨中的中庭更极幽静。石台上不见常常一个人坐着静思默念的那个监院。游人香客今天看来也是极少。我今天也是极少有的这种沉静低徊的蕴润心怀。
绿荫帘半揭
此景清幽寂
行度竹林风
单衫杏子红
像这么半首词句里的江南初夏情景我此刻正在消受着呀!江南的春景可已被我在卧病的深山中暗度过的了。
中庭梅花瓦的白粉墙边花坛内有枝叶并茂的芍药花。真正的芍药花还只是含苞未放。我走去弯下身子细看那些花蕾,有种伸展的势力。可是时候未到,以前是务必想蕴蓄深藏紧紧卷抱着的那个花蕾的嫩白玉掌上面,可以看得到刻镂着的红细丝纹。想道这或许是千叶的所谓簇红丝或是聚香丝种罢。
仰望天空,晴阴莫定。浓密的湿云里也间有一线阳光。或者再不会马上又下朝晨那种滂沛的雨来的了。一个人低徊着,想想近来的孤独不一定单给些苦楚来,能在孤独的抵耐里找到仅有的宽闲的我了。
正一个人在中庭散步自得之际,忽然从中殿内走出一个人来。衣貌风采是个中年绅士。我只好重回到观看还未开放的芍药花上。偶尔抬头,看那个绅士似有和我招呼之意。在花前略略攀谈,就知道绅士姓沈名心槎(?),本县人,他自说早年到过日本。他说客厅里尚有同来的朋友,要我进去会会。我有点强勉。说不如请他到我后院房间里去坐坐。他固强,我只好走进西客厅去。见座中有一老者年五十许,清癯的面容,口音同是常熟。两个青年,三十许人。老者姓萧,少者二人都姓程。忽然少者的一人脸露惊讶的问我道:
“曾与先生认识,不知是否——““呀,你是程雪门兄?”我大喜忙去同他握手,真是奇遇,真是奇遇!爽快极的谈了一阵。那位沈先生也莫明所以的只是傍坐纳罕。雪门兄形容还是从前,面貌稍枯瘦而苍白。与他谈话中时露不大和霭的板涩,或竟是板硬。本来他走的道路是险硬的商业场中。这位程雪门兄还是十五年前上海商校的旧同学。是那时一别以来的老同学。记得十五六年前同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曾用墨西哥银二元买他一只两面银壳用钥匙开旋的老式时表。记得我买后用了几时觉得不大合式,于是我自己板转了脸子强要他赎回了去的,我此刻一买和他谈话,心里真感到羞愧。我那里能够怪他此刻的板脸呢!相约明天不下雨,拟在上午进城在逍遥游会他,再一次谈旧。因为说不久他又须往南洋去。
将要晚饭时又是一阵倾盆的大雨,其势雄豪极了。晚饭后停了点。我冒了残滴撑了伞从方丈走出,穿过长廊绕过本殿走出山门去看绕流山门而过的那条涧水。山门口的那条山溪已丰满的了,浊水滔滔的在那里无声流去,踱过平板石桥从右手转入山坂密林的石道上去。道旁高树交叉,都像浸润在绿水里样的滋翠。我慢步上走,想到那悬崖的大石桥畔一视那个洪流。正在走着想着的时候从远处已听到那个潺潺之声。再前进去,声势雄大了。在转折的坂道上望见对面绿翠的山崖上悬着那条巨大的瀑布。不久我就非常高兴地得见了那条巨岩石桥下的洪流!
我手撑着伞,一个人独立在那条悬桥上面,心里被那个洪流惊慑住了。心里起了惶恐。啊呀,我的灵魂何以那么细弱!
我到底走过了石桥,站在远一点地方,使我的心头轻松一下那个水声的威压。雨后的峰峦黛翠媚人。想定了心神再又回到石桥上去,挣劲的站立了一回。桥下前后两边奔腾飞湍狂泻而去的水势这次似乎被我看了一下。
五
好几天糊里糊涂的过了去。今天中饭后天气极好,在院内散了一回步,想进后院的住房去看点书,继续做点翻译工作。对于自己的身体还没有十分的自信,可是能够在散步与工作里忘记得进去,这已是很长久的时日与那么久的忍耐之后的了。坐对着靠窗的桌子,又想把自己整个的饱和在那部心好的作品内然后一行一行的迻译到自己拙呐的文字中,这在我已能镇压了不少的有时含笼到心胸上的悲哀了。不知好几次在对着这件译事的幽静心气中,忽然之间我把译笔抛在一边,激切地失声哭了出来。如此哭过以后的平静又是难于言传的了。又想到我心的脆弱一半也由于我身体的脆弱。身体的脆弱或者渐渐地可以复元;那一半的心的脆弱我将如何去修补!
体验到古昔人们虽在昇平之世把有为的心力灌注于抄写经文的那种心境的,是这种瞬间。
把艺术来倾吐自己的悲哀,那在艺术至上主义者看来当然是值得非难的。因为艺术除掉为艺术本身以外不能夹杂任何的动机。但是不把艺术像宗教样的怀抱情切随处流泌出生命的感激来的,这也就是艺术观念堕落的开始。以艺术为人类享乐的工具之一的,与以艺术为倾吐自己生活悲哀的人同是艺术宫殿里的罪魁。
在这些地方我敬佩岛崎藤村的那种人生的真挚,同时不离乎艺术的技巧的那种艺术家的态度与那个表现法。
艺术上的制作当然须要技巧或是参照历来的成规。但是艺术家不应徒去模效人家的技巧,而应该采纳自己内在的独自的技巧。这个内在独自的技巧,要用自己的心血点开得来的。
新艺术创生时期的人们除掉自然之外可说没有下手处。而自然是雄大的,豪博的,流动的,幻变的,多致的。要怎样诱引它到自己主观的范畴内已经是煞费气力的事。同时又须怎样把它溶成客观的存在以示现到与主观同一的形体,这也只有一个法子:先把自己固有的那个范畴打得粉碎,然后只依着自然的形象去猛烈地追捉。最初也许是一无所得;或者即有所得也许是庞杂的,历乱的。但是在这种没我的投降自然而仍不失追捉之心,到有一旦可以满载而归的时候,那必定有自然同样的那种丰富。有那种雄大,那种豪博,那种流动,那种幻变与那种多致。在近代的各种艺术运动史上放眼看去,都是那么经过来了的。文艺上经了浪漫主义的震荡,自然主义的深沉,然后方才达到百花缭乱的各种流派的全盛时代。
藤村早年的散文著作差不多是直叙的自然描写。这就是先把自己抛放到自然里去。世人公认把自然主义的艺术确定到日本新文学里去的三大家之一的时期的他的作品有《破戒》,《春》,《家》等的大作,以及其余的短篇。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他的成功在乎效法自然,打破自己固有的小规矩。我们接近到了日本现代所谓中坚作家的芳醇,那自然要不满足于上述那几部的过于朴直少文。但是看到自然主义的作家中有不知多少一时并驾乎大家之列,结果走到了艺术的绝境里再无开展余地,于是脱出文坛的主流屈节于通俗作家而湮没的难以数计。而藤村能从黑暗的自然主义里辟开新生路仍有深秋果熟样的圆熟时期的艺术品飨惠我人的,一面是他诗人深湛的情热,一面是他从自然的真挚中会得到的艺术的技巧。这也就是他内在的独自的技巧。我一头迻译他圆熟期艺术品之一的《新生》时候,我感到的是如此。
我在羡慕他的技巧以先,深深地叹服他的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