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灵性修行,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皈依的修持。借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齐备;依循皈依之道,也确定让我们更进一步接近正见的开展。
皈依的关键要点,是要了解我们在修持时所专注的皈依对象,并非只是无生命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为佛、法、僧。
修持皈依所不可或缺的依止,是出离心、虔敬心、菩提心的慈悲这三种高贵的功德。所有这些功德都不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维系,即使对非常老练的修行者也是如此。因此,这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更具挑战性,而且常会沦为模糊、抽象的概念。然而,历代的修行者发现,发展这些依止的最佳方式,就是向佛、法、僧诚挚而热切地祈请,祈愿我们不要引来任何障难,而阻碍了这些功德在我们心中开花结果。同时,这些伟大的修行者也忠告我们,要发展出真诚的出离心,我们必须思维轮回的痛苦;要培养对他人的慈爱与大悲,则要了解每一个人在过去的某个时候,都曾经是我们真正爱过的人。
“生起菩提心”在我们的修持中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尽己所能,随时保持慈爱与大悲的态度。生起菩提心的一个方法,是思维在此轮回生命中,某些众生所承受的可怕的痛苦。例如一些年幼的女孩,经常是未满八岁就被人从家中绑架,在黑暗、窒息、拥塞的卡车中,被载到很远的地方,卖给妓院。我们很难想象她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恐怖,或者她们父母亲所受的苦,但我们应该尽力去想象。可能更重要的是,思维那些绑架者,由于他们的无明与愚痴而犯下这种严重的恶行。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象这种情境,会让那个禁闭着我们冻结之心的坚冰城堡开始融化,直到最后完全消融为止。
当我们忆念三宝的功德时,事实上是在思维一切现象的实相与真谛。初学者可以从忆念世尊佛陀开始。单纯地忆起他的诸多名号,就是很有力的修持。我们也可以忆起他的故事,以及他生平中一些决定性的重要事件,例如当他还是悉达多太子时,他剪断了一头美丽长发的那一刻。如此忆念,我们终究也能了悟一切现象的实相与真谛。
忆念佛的最高修持,就是接受一切有情众生——不只是人类而已——都具足佛教徒称为“佛性”的本具之善;而如此忆念,与究竟的皈依修持是非常相近的。
相对地说,皈依可以是如下的各种可能:你可以想象佛陀安坐在蓝毗尼缤纷花园里的一株树下;或者在心中复诵佛陀的名号;或者复诵与佛陀相关者的名号,例如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父亲净饭王等;你也可以想象他们曾经走过的森林与树丛,地上撒满了由珠宝装饰的象腿所踩碎的莲花花苞,当皇室成员走过时,大地一如毛毯般柔软,空气中弥漫着弹不拉(tambura)琴弦所弹奏出来的音乐;或者想象佛陀细心地折叠他的僧袍,在清洌的水中洗涤他的木钵,并在心中持续复诵着他的名号。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念诵释迦牟尼佛咒:
tatyatha om mune mune mahamunaye svaha
他迭塔 嗡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
当你忆念法的时候,不要只限于念诵圣典,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佛陀开示的真谛,例如:诸行无常;任何人终将死亡;无论我们此生积聚多少财富与资产,它终将溃散;一切建造必会崩塌;我们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会离散。同样的,记住一切现象的本性是空性;事物的显现并非事物的实相;我们所见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感知的结果,它并不真实存在。
我们对僧的忆念,是当我们想到那些深信并积极遵循智慧真谛之道,并且有意识地生起菩提心的慈爱与大悲的一群人。
皈依的修持与降服及获得庇护有关。举例来说,下雨的时候,如果你不想淋湿,你就在雨伞下寻求庇护。相同的,如果你害怕痛苦,不想承受执着于幻相之苦,只要寻求庇护(皈依)于真谛,就能让你从一切的失望中解脱出来,而那种失望是因为皈依于错误的真谛所产生的。
皈依的效果或结果,是你会了解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的);了解一切现象都是幻相;了解你周遭的世界是你自己感知的产物;也了解不论在智识上或实际上,每个人的感知都不同。如果你不接受这些真谛,你就会像建造沙堆城堡的孩童,当城堡崩塌,孩童必会哭泣。
传统上,修行者一边在心里静默地修持皈依,一边在身体上做大礼拜。这是对治骄慢非常好的方法。做大礼拜是把全身伸直投向地上,或以四肢以及身上最尊贵的地方——额头,一起碰触地面。如此做,是象征你将自己降服于佛、法、僧的庇护下,并且将你最珍爱的宝贝——你的身、语、意——供养给他们。
在圣地修持皈依,你应先做三个大礼拜,然后找个地方坐下,不要挡到别人行进的路线。试着想象一切诸佛与菩萨都在你面前,但是如果这太难(亲见一切诸佛与菩萨实际在面前是很稀有的),你也可以用心中之眼专注于他们的形貌,而且以全然的信心,知道他们并非无生命的塑像而已,而是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所有这些证悟者都满盈智慧,他们可以看见轮回中的一切。绝对没有任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特别对我们这种最无明、最染污的众生,他们的悲心广大、迅如雷电,而且他们的威力巨大,能够把我们从这无尽轮回的痛苦中连根拔起。
据信,佛具足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这是以象征性的方法,试图将不同的哲学概念与我们这种心智有限的众生沟通。然而事实上,佛的身、语、意、功德、事业是没有边际而且完全超越数字的。换句话说,在整个轮回的存在中,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非佛”的;而对于那些积聚足够福德的人,即使是见到一片秋叶飘落地上,都能激发出离心与虔敬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说那片落叶本身就是佛的化现。
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一提到“佛”这个字,心中立刻就有了一个“人”的概念。尤其这些圣地都与悉达多太子有关,因此我们很自然地认为佛就是一个人。然而,如此想象的话,我们就是在量化佛;而究竟上,佛无法量化,也无法被时间、地点、性别所局限。这表示,如果你看到或听到任何东西,它启发智慧与菩提心的慈悲在你心中生起,那么你可以说那就是佛的示现。把这个想法放在心上,在比较实际的层次上它可以帮助你想象佛有金身、穿着传统的僧袍、手持触地印(bhumisparsha mudra);他由全体圣众所环绕,包括佩戴庄严的菩萨众、阿罗汉众、比丘众与在家众等。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爱的形式,例如藏地唐卡风格的,或某种汉传的绘相。如果你喜爱文化上比较正统的,也可以从印度的绘画上寻找灵感。
无论你希望佛以何种形相出现作为你的皈依对象,想象他站立或盘坐在你面前,生动鲜活,然后对他行皈依。如果愿意的话,你也可以绕行佛塔、寺庙或整个你所造访的圣地,作为你对证悟功德有着无止尽胃口的象征动作。
为了帮助你进入修持的情绪,你可以念诵《随念三宝经》:
顶礼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如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安住遍观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所应合掌,所应礼敬。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在任何时候大声念诵或默念经文,能积聚大量的福德,因此毫无疑问,在圣地念诵经文会有很大的果报。
然后,再念诵能启发你的任何皈依祈请文,例如:
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你自己也可以就在圣地当场信手做一个祈请文,或许更为有效。传统上,你应该在皈依祈请文里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你愿意皈依于佛、法、僧,另一部分是你请求他们的保护。你的祈请文不需要有优美的文辞,也不必受限于某种诗词规律或其他任何规矩。只要以自己的话,表达出你受保护与帮助的愿望;而且,如果你太害羞而无法大声说出来,在心里默想这些字眼也可以。
皈依佛为指引,皈依法为道路,皈依僧为道上的同伴,然后请求他们保护你免于世俗的灾祸,例如患上严重的病毒感染、染上瘟疫、遭遇车祸,以及各种不幸的意外,例如吞下塑料牙签等。更重要的,是请求他们保护你免于你一己的自私、自我中心、无止尽的欲望、乌云般的无明、毁灭性的嗔恨、分别心、二元念头、不净观,以及所有其他许许多多蒙蔽我们的障碍。
我们初学者常在皈依佛的时候,把他想象成救世主,因此我们的祈请文都会显得有点卑微。事实上,从一个观点看,我们没有理由不应该祈请世俗的幸福,像是健康、良缘、事业成功、甚至我们的足球队胜利等。毕竟,输掉一场足球赛,很容易让我们陷入郁闷的心情,可能有好几个礼拜都无法想到佛法的事。所以,虽然我们应该牢记欲求身体健康、个人财富、球赛冠军等,不是一个真正想要超越世俗生活的人所应祈请的方式,但是我们只不过是凡人而已。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求世俗的快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稍微转移一下世俗祈愿所强调的重点,例如祈请我们能获得保护、免于身体不健康,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来帮助他人,或者祈愿我们拥有权力与金钱,所以我们能护持佛法,等等,如此一来,本来是自私的欲求,就会转变为能够利益他人的最深奥的泉源。理想上,你应该永远将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在你的祈请文中;最低限度,你至少应该包括你的朋友与所有认识的人。而且不要只是祈愿他们在世俗上的努力得到好运,也要祈愿他们能与佛法结缘,证得正觉,解脱亿万有情众生。
最后,要让皈依更为深刻,你在念完祈请文时,要想象所有诸佛与菩萨都融入于你,因此你自己与你所皈依的对象成为无二无别。花点时间安住在这个状态中。最后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从究竟的观点而言,我们所皈依的对象并非一个住在天堂,对我们做出审判、处罚、奖赏,实存于外在的全能庇护者。
如果你修持大乘之道,在你以皈依奠定了修行的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受菩萨戒的时候了。伟大上师们造访圣地时,他们通常都花最多的时间在受菩萨戒,或至少重新受戒。根据大乘的传统,在受戒之前,你应该先积聚一些福德,例如念诵七支祈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