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提供了一个结合智慧与方便的绝妙法门,它既容易做,又能带来殊胜的成果。也许你认为要积聚无量福德,就得付出超过你能力所及的极大牺牲,比如供养你的皮肉、骨头或房子等。但实质的供养并非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系统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办不到。所幸,大乘之道有智慧和方便来适应所有的修行者,而非只是富裕者。它提供了观想供品的方法,可以积聚与实质供养完全等量的福德。换句话说,大乘之道简单、愉悦、不麻烦,但它的方法却能获得和实质供养等量的福德与智慧。
“七支供养”就是这些殊胜法门之一,它包含了七种不同的积聚福德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法都有其特殊目的。这些供养是: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福德回向。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经典或法本里的“七支祈请文”来念诵。
◎礼拜
我们以大礼拜来摧毁我们最顽强的外壳,那就是骄慢。一个人若是骄慢,证悟的功德就无从增长,而缺乏证悟的功德,菩萨的利生事业就会受到阻碍。除此之外,骄慢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而且它还造成许多层面的伪善。
想象你能将自己的身体数量倍增,因而有成亿成兆的你,在皈依对象面前做大礼拜。佛陀说,这个做法能让每个想象的大礼拜都积聚完全等量的福德。
化身微尘数,匍匐我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亦礼戒胜者,方丈阿阇梨。
◎供养
对治悭吝的方法是做供养。悭吝是根植于一种与贫穷完全无关的贫乏心态。这世界上有许多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他们总觉得缺少某些东西。气量狭小是悭吝的一个副作用,一个气量狭小的人无法发展出吸引他人所必要的庄严特质。
你能供养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事实上是无边无际的。虽然“无限的”供养在我们耳里听来,好像就是我们应该进行大量、繁复又美妙的供养,但它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一个无限的供养也可以非常小,比如一个名叫“月官”的小男孩所做的供养。
月官家境很穷,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被迫去乞食,以免饿死。有一天,当月官出去行乞时,他注意到路旁的寺庙里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他被这尊菩萨像的慈悲面容所吸引,于是把当日上午乞得的一些米粒撒在菩萨像的手上。令他诧异的是,无论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供养,米粒总是从菩萨像的手中滑落到地面。他再供养一些,米粒还是从菩萨像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月官开始担心,是否观世音菩萨由于某个原因而不接受他的供养。他不断从口袋深处再掏出一些米粒来供养,直到最后一粒不剩。至此,月官感到十分沮丧,他眼含泪水、满怀歉意地向观世音菩萨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供养你了!”就在那一刻,这孩子深信观世音菩萨事实上就在他面前的专注力量,让菩萨像活了起来,并且以紧紧的拥抱来安慰他。
很显然的,我们都应该做实质的供养;不过,想象的供养或许更为重要。在你心中的眼里,观想堆积成山的所有传统供品,以及其他任何你想得到的美丽、贵重、令人喜爱或非凡的东西,比如加拿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或北京的紫禁城,优雅诱人的艺妓舞娘或高大魁梧全副武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让你的想象尽情飞扬,而且不要把你的供品局限在自己的文化所欣赏的范围内。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忏悔
接下来,为了拆解“我执”的藏身之处,你要揭露忏悔恶行,这是反击嗔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你的堕罪深藏在黑暗的隐秘之处,那就好比你身患重病,却不告诉医生哪里疼痛;隐瞒如此重要的信息会让医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你忘了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或者不完全确定从佛教的观点看何者属于恶行,你也不用担心,尽己所能地忏悔就好了。想象你在诸佛与菩萨面前,他们知道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以及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你在他们面前揭露忏悔所有你感到羞愧的事情和念头,所有你不该做的事情、不该想的念头,甚至你未来可能会做的事或会想的念头,不要遗漏掉任何一件。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念诵寂天《入菩萨行论》中的忏悔文。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惑催身语意,于亲及三宝、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以及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随喜
随喜他人的成功,也许是积聚福德最简单的方式,这好似有大量的福德在你的四周,就等着你去拾取。当你看到别人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你只要随喜他们的善行,就能积聚海量的福德。对治嫉妒——这个让我们受苦的最荒谬、最可悲的情绪反应,随喜最强而有力。当你看到他人的美貌或成功时,不要沉溺于嫉妒,要随喜之,并且记住,这两种功德是他们过去世安忍与布施的结果。
同样的,在你的朝圣途中,想想你认识的每一个具有良善特质的人,随喜他们所做的善事,不论是经营医院还是创造美妙的花艺;也随喜他们所享有的结果,不论是名望还是美貌。而随喜诸佛与菩萨的佛行事业,更是特别有力。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请转法轮
我们处于末法时期,对于五浊恶世以及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无明,最有力的对治方法,就是请诸佛与菩萨转动法轮。
佛陀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灭入究竟涅槃,因此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继续请佛教导我们?
首先,在日常生活里,每当我们遭遇困难,大部分人最先想要做的,就是请求我们尊敬或信赖的人给予帮助。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在轮回里普遍面对的问题,就是根本无明,所以我们应该去请教确定能解决这无明的那个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请教佛陀?又该如何请教他呢?”这是大部分人立即的反应。“他现在并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我们要等到未来佛出世,才能得到答案吗?”很遗憾,这样的问题完全错失了重点。
请转法轮并不只是以一般的方式请求法教而已,法轮转动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举例来说,法轮可能在你做非常平凡的事情时转动,比如正在看一出你最喜欢的连续剧,或见到一棵枯树,或读到一本书的某个章节等;因为任何能触动火花,点燃你的悲心以及对此生徒劳的了悟,那就是“法轮转动”。佛法学子常在第一次翻阅神圣的法本时有所障碍,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然而到后来,积聚了多一点的福德之后,当他们再回去阅读相同的法本时,就会发现相当容易了解。这是诸佛与菩萨转动法轮的方式之一。
历史上说,佛陀曾经三转法轮。同时,佛陀也曾向我们每个人承诺,每当我们心怀虔敬,他就与我们同在。这就表示佛不曾间断地一直在转动法轮,而这种教法也永远不会停止。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惑有情,燃亮正法灯!
◎请佛住世
请求诸佛与菩萨住于轮回而不要灭入究竟涅槃,是我们反击邪见和怀疑的方法。轮回众生的心,是二元分别的;而二元分别的心,其本质充满怀疑,而怀疑滋生邪见。灵性追求者,常耗费许多时间怀疑关于他们的修行、他们的法道,以及灵性生活的方式,这可能是我们多数人必须面对的最艰难的挑战;然而,怀疑会伴随着我们,一直到我们灵性修行的最终点。有人认为,我们的智能越增长,我们的怀疑也就越敏锐,这很有道理,因为我们越聪明,我们的怀疑也就会越聪明。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怀疑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主要是因为它占去太多的时间。怀疑越严重,我们就越可能困在连续的自我谴责状态中;我们的注意力因而被导离正见,造成我们对业果定律失去信任,并且腐蚀我们对缘起、空性、三宝的究竟实相之信念。
怀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扰我们的心。你也许会困惑:为什么完成了这么多佛法修持之后,我的健康状况仍然不佳?或者,如果佛是遍知的,为什么他不能消灭艾滋病、贫穷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他们究竟有没有法力?真的有“来生”吗?我们每一个人真的都有佛性吗?许多类似的怀疑,只要我们听闻教法就很容易清除,不过大部分人也需要某种与逻辑推理无关的启发来增强信心,比如经历了某种超凡的体验,或遇见了一位具启发性的人物。通常,遇见一位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代表佛的身语意化现的佛教大师,这是最好的一种启发——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而我们所请求的,不只是具足全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圆满诸佛住于轮回而已,我们也请求那些能启发众人、体现教法、示现诸佛与菩萨一切尊胜功德的人住世,同时还要伴随着一切令我们振奋鼓舞的事件或活动,不管它们是多么不合逻辑或多么不切实际。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回向
最后,我们必须尽快地回向我们的修持和善行,才不至于浪费我们所积聚的福德。借由回向,将福德给予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与证悟成佛,我们不仅保障了福德安全,也保证它会持续累积——就像银行存款的利息一般——因此,我们的善行就会成为我们的成佛之道。假使我们不立即回向,这些福德资粮可能被突发的嗔火,或任何其他折磨我们的极端恶行或恶念烧毁殆尽。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于诸灾荒劫,愿成充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