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禅修

我们现在谈谈禅修。我不知道禅修是否为藏文“贡” 或梵文“瑜伽”的正确翻译。瑜伽的藏文翻译是“纳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词,“纳”表示正常,“久”表示财富。因此当你禅修时,理想上你应该在培养“正常财”。“瑜伽”和“贡”这两个词暗示着,它们和我们稍早谈的习惯于这个见地有关。

大部分禅修技巧有点像是安慰剂或假药。我并非在杜撰,这是佛陀自己教授的,他说,一个禅修者最后的挑战,正是他所修持的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他还给过一个很好的譬喻:渡船到彼岸。如果你要到彼岸,就必须搭船,而一旦到达彼岸,就该舍弃那艘船;如果你仍在船上,就是没有上岸。你会发现,很多佛教徒非常执着于佛教这艘船,他们甚至不知道,佛陀从来都不是佛教徒。这种佛教落入我先前提到的第二类错误——看它为整体而非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道仍是唯一可行之路,因为我们像是病人,我们的疾病是混淆不清。比方说我们看到海市蜃楼,相信那就是真的湖泊;而我们是如此饥渴,非常需要水。当老师告诉我们:“嘿,你看,那是海市蜃楼,不是水。”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感觉松了口气,不再失望。大部分人仍不愿相信,宁愿相信那是水。出于慈悲以及善巧方便,佛陀和老师们就必须应付我们的期望。因此,你在佛教里会看到一些似乎是有神论的祈祷,特别是如果你到西藏,那花样就更丰富了——蜡烛、酥油灯、转经轮、旌旗、佛龛等等。

阿育王是最伟大的佛教国王之一,他活在佛陀圆寂后四百年时。阿育王时期之前,佛教并没有佛像或其他象征物,我想这是因为大家忙于思维见地。但于此末法时期,不知我们怎么发展出这样的观念:道必须是复杂的。我们要求复杂性,因此我们现在有许许多多复杂的道,比如观想、持咒等。但我们从来都不该忘记,这整个道好比是一艘船,只是为了帮助你渡到彼岸。而彼岸让我们了解到,手迟早会衰老,也没有一个东西可视为手,手并非独立的实体。

无论如何,禅修是一项帮助你习惯见地的技巧。但它只是技巧,不是目标。道亦非目标。整个佛法的道有点像是洋葱,有一层层的皮,当你剥掉第一层皮,心里想:“哦,这就是了!这是我的解脱,这是我的证悟。”过一段时间,你了解到这只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幻相,然后又将它剥除。同样,禅修也是你必须要剥除的洋葱皮。而随着一层又一层地剥除,你最后会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佛教徒一旦明了这一点,会感到非常高兴,他们为自己免除了必须去发现里边有个什么东西的负担,比方说发现灵魂或某个珍贵之物。同样,免除这个负担——假如我们运气好会上天堂,运气不好就下地狱,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根据佛法此非正见。依据佛法,我们必须剥除这些顾忌或烦恼。不过我要强调的是,虽然对许多佛教徒而言,佛教是一个经过复杂和精细设计的顾忌,但此刻它是我们必须使用的顾忌。

你当然知道什么是禅修——坐直,观呼吸等。总之,当某个人正在禅修,我们认知到这个人什么也没做。其实这已经相当不错。基本上,禅修即是什么也不做,完全不做。这可不容易!成千上万人想要什么都不做,却无法达成,我们总是需要做一些事,不是看电视,就是读小说、开派对、持咒,或是刺青和染发。我们总是需要做一些事!因为当我们什么都不做时,我们感到孤单,不是吗?而孤单正是我们不喜欢的。我们内在有着基本的不安全感,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存在与否,我们为了确信自己的存在,就必须性交、购物或做些别的事情。禅修正好相反,禅修总是面对事实。我们该如何面对事实?就是什么都不做。这可不容易!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何要禅修?如果你要追随佛陀的道,那么你的目的就不是获得快乐。快乐并非我们的目标,佛教的目标不是快乐,了解这点很重要。这也是何以佛法永远不应被看作一种治疗法,因为佛法正好相反,它其实是要拆解你。这真让人觉得沮丧!如果你真的想要修持佛法,它其实会让你无所适从。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当你到达某一层次,你就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无所适从的,因此获得一种信心。我想,那时你将会法喜充满。但我尚未到达那个阶段,这只是我所听闻到的。不过我可以确定,佛法和快乐并不相干。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个非常易变、无常的东西,今天的快乐到明天就不是快乐了,明天的快乐到后天就会变成别的东西。

当佛教徒说:“希望一切众生快乐。”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快乐,指的是了解实相,跟感觉无关。你知道我们的快乐一向多变,有时我们与某些人在一起感到很兴奋,甚至初次见面就觉得雀跃;但一两年后,即使看到他们都让你感到厌烦。这是确有其事!

什么都不做,这并非容易的事。此外还有一件不容易的事:生活在自由社会中,认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这很困难,非常困难!即便有人给你绝对的自由,你也不使用。我们没有胆量、没有信心去做想做的事。或许你自认为是自由社会的一员,不,你在自己的顾忌当中并不自由。这不容易。

行为

我们现在谈谈行为。还是一样,行为必须奠基于见地,见地是最重要的。禅修是为了习惯于我们已经建立的见地,行为是为了提升这个见地。我们有许多佛教行为,譬如禅修、观想、慈悲、布施等。但根据见地,所有这些佛教行为可以概括为两点:反叛与优雅。为何反叛?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假使你不反叛,你会成为邪见的奴隶。你会想要按照社交礼仪打上领带,然后花一下午的时间,不知选择哪一条领带才好。这时你失去了正见!但如果你反叛,那么即便你正要和总统共进晚餐,你也可能戴上一条活鱼,因为根据见地,一条活鱼比这块没用的布有价值。

然而,行为还必须伴以优雅。为什么?因为身为一个佛教徒、一个懂得见地的人,你负有责任。慈悲是必须要有的,你不该在颈上挂条死鱼去用餐。身为佛教徒,你不该如此!你应该戴上非常高雅的领带来搭配你的鞋子和皮带,但自始至终你都应该记着:“我正做着最蠢、最没用的事情。”这两者都是佛教行为。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禅修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