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园丁也需要“浇灌”

几乎人人都有学生时代,当学生时也习惯以仰视的角度看着老师。

如果遇见真正的良师,对任何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万幸,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真正的社会栋梁。

但是当今社会,许多地方政府更注重经济发展,衡量经济指标的唯一杠杆就是金钱。这种环境下,教育成了社会发展的助缘,而不是基础。

再加上没有经济条件的家长,无力也无心投资子女教育;有经济条件的富翁又不懂如何培养子女的贤良人格,反而让孩子过早染上唯利是图的习气。这样的教育前景怎不叫人堪忧?

圆匠对此也有同感。毕业于山西师院的他,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深刻感悟到,佛法的教育体系有多么完备和殊胜。

1988年,当我从山西师院西山矿务局师专数学系毕业后,便怀着满腔热情站在讲台上,开始了为人师表的生涯。

第一次挥动教鞭时,望着台下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自豪。我终于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沉甸甸的分量——教师在一张张心灵的白纸上描绘的,是整个人类的未来。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把人类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及人格操守,一点一滴灌输到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种美好而神圣的工作让我感到无比光荣与满足。因此,从踏上教育岗位起,我就花上了全部的心血。每天从早到晚都与学生们泡在一起,辅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身心成长。在我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学生都在国家、省级等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中考时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战果。

事业上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家庭生活中,我的妻子小成也是一个标准的贤内助。我们夫妻感情十分融洽,旁人都非常羡慕我们的幸福生活。

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朋友小王夫妻俩,可能我和小成就将沿着既定的生活轨迹平稳地走下去了。尽管刚开始,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后来仔细回味,学佛的最早因缘应该就是从见到他们时开始萌发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见到小王夫妇,再次团聚时,我和小成都感觉到,他俩说话随和又庄重,和从前判若两人,一问才知他们开始学佛了。可能是想把自己的心得尽快与好友分享吧,谈话间小王一个劲儿地给我讲人生如何痛苦、山河大地等器世间都是业力所感召、六道轮回的真相,等等。一直接受唯物论、无神论教育的我嘴上尽管不说什么,心里却一直在嘀咕:“唯物主义不是说世界是物质的吗,怎么会是由什么‘业力’形成的呢?况且现在人们的日子不是越过越舒坦了吗,怎么又说人生皆苦呢?”我想到了小时候看过的《西游记》,就觉得小王说的可能是神话故事。

以后我们又去过小王家几次,他们还是很积极地向我们宣讲佛教常识,并反复申说皈依三宝的好处。但是我的性格比较固执,不会轻易接受一个新的我不太了解的观点。有时我也偶尔翻阅一下小王送的佛学入门书,却仅仅把这当作一种消遣罢了。

生活照旧进行,当日历翻到1995年暑假时,我和小成决定去一趟五台山参观游览。

虽处盛夏,五台山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凉爽,阵阵山风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山者和游客送来缕缕清凉。在山西待了几十年,我还是头一次登上这座佛教名山,也是头一次见到出家人,他们身上的那种超然物外、清净古朴的气质,让我舒心悦意。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各个寺院参观,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旁边的善男信女在文殊菩萨像前磕个头、点炷香。路边的商店里播放着佛曲梵呗,悠远的音声似乎来自天籁之乡。隐隐约约,我心中好像有一股莫名的情绪,跟着乐曲共鸣激荡。于是离开时,我请了一盘观音圣号的磁带。

五台山一游,那巍峨的大白塔、雄浑古朴的寺院、庄重端严的出家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五台山回来,山上的清凉似乎也被带回了酷暑难耐的家中。

有一天深夜,工作上的烦乱让我久久不能入睡,心头一亮,便打开收录机,把那盘观音圣号放了进去,“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唱诵立刻弥漫在静谧的夜里。刹那间,小王送给我的书中,那些观音大士救苦救难的故事,便不期然浮现在脑海中。四周寂静无声,清亮的月光下只传来一声声清净、悠扬、充满悲悯的圣号声。我一遍遍用心聆听着,只觉得今夜这宁静是属于我的,这蕴含着平和气息的空气是属于我的。天地与我同一,而我早已悄然融入观音菩萨的心间……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才从空灵一片的沉思中回过味来。一低头,却发觉不知何时我已泪湿胸襟了。这满含慈悲的圣号,让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犹如站在高山上俯视人间痛苦的凄怆,我开始有些明白小王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人生皆苦”的意味了。当时我就在想,三年来小王给我讲了那么多佛法,却被我漫不经心地忽略,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仔细看看那些佛书里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扫除了漫不经心,我小心翼翼地在夜深人静之时,认真打开了第一本佛经:《金刚经》。

今天想来,就是当初那一声声“南无观世音菩萨”,才唤醒了我沉迷已久的心,才让我体会到失去母亲的游子、孤儿的心境。

参阅了一段时间的佛教经论,对佛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和小成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同时皈依了三宝。不久,我们又在皈依恩师的指点下,共同来到举世闻名的正法道场——喇荣五明佛学院,在这里得到人天导师、众生怙主法王如意宝的慈悲摄受,并从此走上了一条趋向解脱的光明大道。

从佛学院参学回来,我和小成都对佛法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释迦牟尼佛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揭示让我大开眼界;佛菩萨们的深广智慧与无私大悲令我自惭形秽。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及周围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要为人师表,自己与同事们平时虽也道貌岸然,但哪个内心不是充满贪嗔痴?每日为柴米油盐奔波,为你长一级工资、我当一回先进吵得不可开交,直至退休,难道这就是人生?

对比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的伟大品性,我感到自己无地自容。佛陀的教育,是调伏自心,开显本有的智慧,以悲智双运再塑完美人格、再造理想社会。原以为自己好歹也算个正人君子,不偷不抢,工作认真,但对照佛陀倡导的五戒十善的人格标准,还是相差甚远。更重要的是,内心深处还有一些很难对治的阴暗面。自己都“营养不良”,又如何灌溉他人的心田?再想到同事之间抽烟、喝酒、打麻将等行为,我越发感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太难名副其实。况且仅注重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连思想品德教育都以分数来衡量。在充满功利的思潮中,教育该去往何方?

我常常想,佛陀揭示的因果规律、善恶业报、大悲心、菩提心、平等心,都是最好不过的思想品德修养。可是有几个人懂得用佛法调伏烦恼,进而塑造美好心灵?

我把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在闻思佛法上。但越深入就越发现自己的学佛大都停留在书本或口头上,很难融入内心。学了几年佛,烦恼依然未减,再这样下去,真要变成口头禅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上师调教;二是没有在清净道场专一行持。自己毕竟还是一个凡夫,在浊流当中打滚久了,那点善根别说增上,没被吞没就算万幸了。

也就在此时,我和小成有缘拜读了《佛教科学论》,上师的金刚语让我俩叹为观止。有时候,善根的成熟只需要那么一点“酶”的催化,《佛教科学论》中的真知灼见就像那一点“酶”。我们反复品味着这么几句话:眼前的一切无常而没有实义,夫妻感情再好也有分离的时候,父母的养育之恩,仅靠给点钱或待在身边孝养天年并不是最好的报答方法……

思前想后,我俩都觉得只有到喇荣五明佛学院这个清净道场,跟着大恩上师出家修行才是最好的出路,才不会辜负了大好年华。

下定决心是在2000年春节左右,那时学校刚好给我们分了一套房子,工资也马上就要上调了,但我和小成对这一切已经毫无兴趣。我们毅然辞别双亲,登上了列车,向着佛学院飞奔而来……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里,大恩上师满了我俩的愿——我们出家了!

出家,百万劫当中也不知能有几回。因此我格外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我想把上师传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全部吸收到自己的脑子里,想快一点尝到法乳的甘美之味,还想尽早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

在佛学院我才深刻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美誉,只有献给大慈大悲的上师、三宝才是最合适的。上师的慈悲让我感动,上师的智慧令我叹服,上师的恩德催我奋进。每当我和道友们迎着晨曦前往经堂,听闻上师们传讲妙法,我的内心总是激动不已。真想告诉每一个人,这条路我是走对了。

圆匠和小成在不断地成熟善根、因缘具足后,最终踏上出家之路。他俩放弃对家庭欲乐的贪求,来到寂静的喇荣山谷,过少欲知足、修学佛法的生活,没有坚定信仰的人是做不到的。有人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对享受佛法甘露的人来说,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寂静生活不单是出家人的专利,许多淡泊寡欲的在家人也非常向往这种人生。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就主动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不当“国王”当农夫,回到弗农山庄当起了他的种植园主,重温“在我自己的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乘荫纳凉”的宁静生活。

作为一名凡夫,我偶尔也会对世间美景产生瞬间的贪恋,但大多时候,最满足的还是简单的修行生活。非常喜欢孔子的一句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粗茶淡饭,拿手臂当枕头,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心境上,若再加上“清净闻思佛法”这一条,岂非妙哉?

我每隔几天就往家里打一个电话,

告诉父母我在外求学经商,一切都好,

请他们不要挂念。哥哥姐姐自然也帮我几句腔。

父母一直耿耿于怀的是,

这个雨来怎么八年都不回来看看爹娘呢?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园丁也需要“浇灌”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