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认识解脱与魔性

认识解脱与魔性

出家不只是身份和生活不一样,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佛陀当时观察,一切众生都受制于生老病死。于是他毅然放弃王位,出家求道,为了寻找一条超越生死的解脱之路。

当时印度的修行方法也很多,佛陀最先参访印度最著名的两位仙人修习禅定。佛陀很快就具足仙人等同的定力,但从中发现禅定只能暂时去除烦恼,不能彻底解脱。

接着佛陀又修习印度盛行的苦行。他经历六年艰苦的苦行,从中发现苦行只能克服肉体欲望,不能彻底解除心里的欲望。所以放弃苦行,继续探索。接着以禅定的基础成就四禅,安住四禅的心清净、明晰而稳定。但佛陀不被这种乐心所控制。因为禅定不是究竟的解脱,它是开发智慧的基础。接着佛陀以这种定力,将心导向观智,依次证入了三种智慧,就是宿命智、死生智、漏尽智。以漏尽的智慧彻底清除了生命内在的迷惑与烦恼。

佛陀观察十二因缘起,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佛陀经历艰难的求道,亲证悟道告诉众生每个人内在都有佛性,解脱并不遥远,是要靠自己愿不愿意去做。佛陀开启了光明大道,作为后学者是多么的庆幸啊。因为佛陀走出了正确的解脱之法,按着佛陀教法,才不会走上错误的解脱之路。

但是找到正确的修行之路,也未必一帆风顺的走下去。因为修学当中还会出现种种魔障。也就是魔性,魔会断人善根、障碍法身慧命。

反省自己修学路上的经历,首先感恩一切教导末学的善知识,也庆幸自己进入三级修学,找到了正确的修学方法。但是自己的魔性无处不在,时常出现,内在的贪嗔痴,外在的环境诱惑,自己很容易随波逐流。佛陀说到降魔如战场,要当一位勇士宁死战场不愿苟活。然而自己贪嗔痴来时,别人一句不好听的话就不高兴起瞋心。或者外在的魔,比如听法打妄想,早上想早起,睡眠魔就干扰,在魔的面前总是当懦夫向魔投降,这样解脱哪有希望,解脱虽然不遥远,但要靠自己去实战。学习当中重新认识佛陀,更有信心学习佛法,以佛法来降伏魔性。

佛陀未出家前虽与我们一样是凡夫,但他所过的是富贵奢华的皇宫生活,是我们生活节奏超快、压力超大的现代人无法比拟的。但太子并未沉溺于此,当看到每位众生都受制于老病死、世间一切无不是虚幻不实的,则毅然决然的放下一切,去寻求一条不老、不死的觉醒解脱之道。相比于末学,虽现在已现出家相,但内心的烦恼、内在的品质并未因此而改变,追溯根源在于法不入心,出离心、求道心薄弱。

佛陀示现的求道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也走过弯路,经过六年极其艰苦、挑战身体极限的种种苦行,最终佛陀发现这也并非是通往觉悟的正道。因此佛陀放弃了苦行又进行了探索,发现在一定禅定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必能找到解脱之道。反观末学自己每天所忙的是关乎解脱的事情吗?每个念头所起的是在道上吗?

当佛陀降伏了内魔,所谓的魔王波旬已然对于佛陀起不了任何的干扰作用。由此可见,外在的环境并不是直接能影响到我们的,所以也没有理由再给放逸、懈怠找借口了。没有从内心下功夫,就算处于天堂,最终也有福尽受报的一天。不仅佛陀需要降魔才能成道,作为凡夫的我们更需要过关斩将,战胜魔军,才能在修行路上不断前行。

有了佛陀的成道,告诉我们每位众生本具佛性,都可以成佛作祖。这不仅给无休止轮回中的我们强有力的鼓励和不可抹灭的希望,更让末学在无尽感恩的同时更加坚定、无畏的追随着佛陀及古圣先贤的足迹。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认识解脱与魔性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