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如何去包容

包容是一种智慧,更要讲求方法,生活中的包容,实际上是一种禅修,可以让我们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

包容是一种方法。无论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都是围绕打开人们的心量来寻找方法的。心量有时候很奇怪,它就像里面没有气的球,干瘪瘪的,什么作用都没有,我们的心如果只剩自己,就像一个瘪了的球,什么都没有,如果打点气,就有了一些包容。

当我们修习佛法的时候,师父会告诉我们要修出离心,修 菩提心的对换,对换什么呢?

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我把我的烦恼给您,观世音菩萨,您把您的自在慈悲给我,我跟您对换。”你见到师父很慈悲,你说:“师父您把您的慈悲给我,我把我的烦恼给您。”见到佛陀时说:“佛陀您把您的圆满觉悟给我,我把我的所有痛苦都给您。”一切烦恼痛苦到了佛菩萨和修行人那里,都转化为智慧了。同时菩萨还修悲心的对换,看到众生有痛苦,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也是一种对换。我们可以用各种具体的方法使包容落实到自己心中。

在家居士最好的对换是与自己的伴侣对换,他有错误或矛盾,你不停地想,把他的错误和矛盾给自己,因为你可以解决。

当你的心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了第二个人的时候,你的气球开始有气了,不是那么干瘪,没有力度了。应该给这个气球一直打气,一直扩大,直到能够包容天地万物,能够把世间万物无论善恶都包容在心中。

如果你看到这个世界有坏人,肯定是你心灵还有坏的东西。如果你看到这个世界是完美清净的,那你就拥有完美清净的身心。

因为根据唯识学的理论,我们现在感受到的世界,实际上不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意识当中的一个影像。老师在讲台上,你们每个人从不同角度看他,实际上每个人对他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感觉产生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不一样。

对世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很不错,有些人觉得很糟糕,这是他们的心灵不一样,而不是世界本身不一样。

所以我们将通过六根对外界六尘而摄取进来的影像,当作真实客观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当我们的心灵能够包容整个世界,也就能够包容我们自己的身心了。

佛经里所讲的包容有三点:

第一,观想心如晴空,或者心如虚空。

这是使自己心量放大的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南怀瑾先生也曾经介绍过这种方法:坐正,闭上眼睛,然后看自己的心在胸口里面。我们心不舒服,在胸口里面像绿豆一样大小,这是“小气球”;我们开始给心“打气”,感到自己的心在放大,像乒乓球那么大,还在胸口;然后继续放大,有拳头那么大。

再慢慢放大到整个身体,当身心一样大时,你的心已经包含了整个身体;然后继续放大,突破这个身体,慢慢地包含了整个房间,身体已经成了你心里的东西,当前的一切就是心中的影像;再扩大,整栋楼就在我们心中;心量再扩大,整个省也包含在里面。

再扩大,我们的心包含了整个中国,中国心,我们的这颗心可以保护整个中国;再继续放大,让这个心包含整个地球,我们的心变成圆的了,这时在我们的心中有很多个国家,各种社会现象都在我们的心中。

再继续放大,这颗心开始包含月球,包含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包含整个天地,我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天地万物都已经包含心中了。然后再放大,用佛教的思想去看,我们的心把西方极乐世界也包含在里面,把东方药师佛净土也包含在里面,把弥勒菩萨的世界也包含在里面。

最后我们把心放大到无边无际,只要在无尽的时空中还存在着某一种物体或者某一个众生,甚至是佛,我们的心都把他包含了,自己的心量已经是最大了,完全包含了一切的时间和空间,很强烈地去确定,去感受它。

闭上眼睛,认真地想,外面还有没有东西,如果还有,就都包含进来。大而无外,再也没有外面了,这时候,这个心的形状是圆的,是空阔的,非常圆满,世间万物,出世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包含在这颗心中。

假如我们再确定一下这种感觉,山河大地就像云烟雾露一样,都是虚的,这时我们的心才是真实广大的。确定在这种心态当中,这个世界无论出现什么事情,都是在你的心里头,没有离开你的心。

然后再慢慢地缩回来,不要让气球爆炸。现在又回到自己的心脏,自己一个人。

这就是一种把心量放大到能够包含万物的最直接的感觉,当你体会到这种感觉时,在你做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种透视的能力。你会看到世间的人忙忙碌碌,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第二,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菩萨修四无量心,比方说,具备欢乐和欢乐的因。心里想着:一切众生都有了欢乐和欢乐的行为;一切众生都离开了痛苦和痛苦的行为;一切众生都具足无苦之乐。

所谓无苦之乐就是没有副作用的快乐。有些人为了满足一己贪欲,杀人放火,或恣情纵欲,犯了罪,要被抓起来,可能要挨打、枪毙,这是痛苦的,所谓的快乐是有苦之乐;而我们帮助别人获得的快乐,是无苦之乐。发这样的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住平等舍。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用观照的方法扩大自己的心量。

第三,如何去包容?

就来看看几个禅者幽默的智慧吧:

偷掉我执:

一个禅师在夜里打坐。有个小偷进来偷他东西,在那里翻箱倒柜的,禅师问:

“你是谁呀?”

没动静了。过一会儿,又开始动起来,禅师问:“谁呀?”

又没声音了,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动,禅师又问:“谁呀?”

小偷说:“是我,我是小偷呀!”

禅师笑了,说:“我也是小偷呀。”又说:“我就偷一次,以后就再不用偷了。”

小偷很诧异,说:“你这么厉害呀,你教教我。”

禅师一把抓住小偷,说:“我就偷这个,偷一次。”

把“我执”偷掉了。我们大家都以为有我,才想去占便宜,想去偷,把罪魁祸首“我”偷掉了,从此天下太平。小偷很聪明,开悟了。这是禅者包容小偷的表现。

我在这里等你:

一个小孩子在寺院里待得有点寂寞,要出去玩,三更半夜翻墙出去,准备好一个凳子放在一个地方,再翻墙回来。

方丈知道了,就拿开凳子,自己站在那里,小孩子回来,在墙上,伸脚一踩,踩在师父的头上,把他吓坏了。师父说,你没摔倒吧,要小心啊,我在这里等你呢,怕你摔倒。

这就是包容。小孩很感动,以后再也不出去了。

成就佛陀的忍辱:

在《法华经》的公案里面,提婆达多是释伽佛最大的对头。他想篡佛位,就把释迦佛的脚扎出血来,犯五逆十恶,理应下地狱受恶报。但最后在法华会上,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们,提婆达多从释伽佛发愿修行开始,就是他的老师。释伽佛发心修忍辱,但是同修中没有人敢成就他的忍辱,唯独他的老师婆达多跑来扇他两个耳光,看他忍得住忍不住。佛陀忍住了,所以一直到成佛后,提婆达多还来跟他作对,就是要让他的忍辱 得到圆满的结局。

所以你的同修当中有人欺负你,那就是成就你的人,你要感谢他。假如你忍下来了,但你还糊里糊涂地处于痛苦之中,你就不要感谢他,因为你没有得到忍辱的受用;如果你忍下来了,你的思想、能力和成就都提高了,你就要感谢他。

虽然提婆达多犯五逆十恶下了地狱,但他在地狱里的感受,还是像在三禅天上一样快乐,虽然身在地狱,心并不受苦,因为他是成就佛陀的人。

所以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短视的眼光来看事物,要以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从生命本位的角度,看生命本身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把心量放得更大。

包容,让你拥有世界

我们完全可以把整个地球包容在自己的心里,然后把自己的心灵和我们生活的世界打扫得清清静静、和谐美满。

包容的好处非常多,首先是身心统一健康。如果身心不统一健康,就不叫包容,是在白受罪。当心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好的事情给我们的力量,你就能够更加清静、庄严,就能够达到身心统一健康。

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的,当作楷模来学习;不善的,当作教训来警策、改善自己。 无论与谁相处,我们都能够从中受到利益,身心轻松愉快,这就是包容的结果。

当我们不断训练、提升自己包容的能力后,我们完全可以拥有这种包容心,把整个地球都包容在我们的心里。就像自己关起门来打扫房间一样,慢慢地整理自己的内心,把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打扫得清清净净,和谐美满,这就达到了禅者包容的境界。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如何去包容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