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生活,不是为了去生气

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

——证严法师

【释义】生气对内对外都是一种烦恼。对内来说,会让自己心生烦恼;对外来说,会使别人受到困扰。

公车上有一对上班族男女,可能因为人多,怕后面的人挤到了她,男孩将手臂围挡在女孩的腰上,并轻声地问:“累不累?待会想吃些什么?”

女孩不耐烦地回答:“我已经够烦了,吃什么都还不先决定好,每次都要问我。”

男孩一脸无辜地低下头,委屈地说:“让你决定是因为希望能够陪你吃你喜欢的东西,然后看着你拥有满足的笑容,把今天工作中的不愉快暂时忘掉。你工作上所受的委屈我没法帮你,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女孩听了后,满怀愧疚地说了声对不起。男孩这才似乎重燃信心般说:“没关系,和你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只要你开心就好。”而后亲吻了女孩的头发。

公车到站,男孩牵着女孩的手下了车。汽车开动,男孩依旧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女孩。

说得多好呀,“和你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两个人相知相恋,多么来之不易的缘分,何苦要用生气来抹杀所有的幸福。即使当爱情面临小小的险阻,我们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对方,然后用爱和勇敢去化解,而不是用生气的方式来鲁莽对待。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有愿才会有缘,如果无愿,即使有缘的人也会擦身错过。缘是天意,分在人为。”无论缘深缘浅,缘长缘短,得到即是造化。人生苦短,缘来不易,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并应用宽容与豁达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在和亲爱的人生气之时,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和你相遇的,而是为了一场美丽的相约”,那么就能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当自己快控不住情绪时,想想这句话,或许会为幸福多增加一些甜蜜的因子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就是因为太在意对方,太在意情感得失,我们害怕失去,而产生情绪高低起伏。仔细想想,生气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只能让矛盾更尖锐,更伤害彼此的感情?不如放开心胸,看花开花落。

【感悟】

生气,是一种无知,也是一种蠢行。生气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少一点怨气与愤怒,毕竟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

【佛门名家】

安世高大师

安世高大师,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在《历代三宝记》中记载,安世高大师所译的经典,多达176部;《大唐内典录》中记载是172部;《开元录》中记载是96部。而在现存的《大正藏》中也收录55部安世高所翻译的经典。依今人的考据,其中有17部确定是安世高大师所译的。安世高大师翻译作品是中国佛教译经初期极为珍贵的财富,也是值得今人参考的修行数据。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毁谤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

——《优婆塞戒经》

释义】世间的骂,也有两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他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升任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任职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也很突出,但有人揭你的短,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此人是谁吗?”

狄仁杰回答道:“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实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后,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予他紫袍金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狄仁杰可以算得上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宰相。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廷里再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问心无愧的人无须为自己洗刷。狄仁杰的处世之道,可资借鉴。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毁谤,这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毁谤,就像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境界。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别人的毁谤呢?

一般人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所以情绪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失去自己的主见。重点不是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是你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习去了解自己,倾听自己灵魂最深处的声音,时时刻刻与自己对话,才不会在抉择时刻乱了分寸,盲目从众。不过,听到别人对你的负面批评,也应深刻地反省自己,若有错则改之,若无错则要修炼自己,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一旦你的情绪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受到影响,你就会失去平静的心,做事无法专心,也无法保持平常心。

对他人的毁谤,不用太过在意,一切但凭问心无愧。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话来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许多时候,别人的建议都只能作为参考依据,而不应该成为你做抉择的背书。试着把“抉择”的权力交到自己手上,而非交给世俗大众。如果一个人的活动总是以周围的舆论为转移,那么他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此外,面对毁谤,我们要尽量多远离。经常议论别人的短处,只会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窄,变得情趣低下,变得多疑和无聊。要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道理。

【感悟】

一个人要战胜闲言与毁谤,可以不必采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办法,不卑不亢、我行我素、问心无愧反倒是个好办法。“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我们不必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毁谤,因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佛禅小故事】

谁知道你

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放下贪欲,才能远离痛苦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法句经》

【释义】从贪爱而生起忧伤与悲哀,从贪爱而生起恐怖与害怕,若远离贪爱,哪里还有忧伤与恐怖?

有一群猴子喜欢偷吃农民的大米,而它们又是一种很难被捕捉的动物。多年来,人们想尽办法,用装有镇静剂的枪去射击或用陷阱去捕捉它们,但都无济于事,因为它们是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特别聪明。

后来人们就去请教生物学家。生物学家根据这种猴子的习性做了一个实验,找到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捕捉猴子的方法:实验者把一只窄口的透明玻璃瓶固定在一棵树下,再放入大米。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后,由于握着拳头并紧抓着大米,爪子怎么也抽不出来,而那个装大米的玻璃瓶又被牢牢地固定在树下,因此猴子无法拖着瓶子走。贪婪的猴子十分顽固,或者说是太笨了,它始终不愿意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第二天,当生物学家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愿放手。

在股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有些人从赢利走向非赢利,从非赢利走向亏本,从亏本走向血本全无,而捶胸顿足、大声悲叹、高声哀呼、痛哭悲泣,甚至跳楼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只因当初的贪欲心!

佛家说:“人生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很多时候,这种欲望过强则成了贪欲。我们的情绪很容易被这种贪欲左右。在不知足的状态下,钱多了还想再多,官做大了还想更大,房子宽了还想更宽,出了名还想更出名……于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否定及盲目攀比的虚荣阻断了快乐的根源。

贪欲就像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不能满足。贪欲又如同一把干草,点火之后,拿着这支火把逆风而行,火就会愈烧愈大,很快就会烧到手心,若不放手便会烧到手腕,再不放开就会祸及自身。所以人要学会看淡、舍弃,保持一份淡泊。

淡泊,就是要人们超脱红尘的诱惑、世俗的困扰,平淡地看待世间一人一事,豁达地面对人们的一得一失。如果说贪欲是抓住别人的手,那么淡泊则是守住自己的心。淡泊使人心平如镜,纵使万物入境,心依然不染尘埃。

活得简单一点,心里负荷就会减轻一些。眼前的繁华美景,不过过往云烟。与其辛苦地追名逐利,不如放下心头的贪欲,任世界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做一个安贫乐道、淡泊明志的人。这样心胸自然开阔,生活也会快乐很多。

【感悟】

在生活中,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心胸开阔,整日被忧郁、烦恼、焦躁、痛苦所占据?是贪欲。贪欲心不仅给我们带来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有极大的危险性。所以我们要放下贪欲心,只有放下贪欲,才会远离痛苦。

【佛禅小故事】

惹尘埃

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不如意之事,往往是由执着所造成的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佛陀

【释义】对于目前所做的事情不要太过于执着,否则会造成将来的后悔。

被媒体关注的“主角”—甘肃追星族杨某某,苦苦坚持追香港明星刘德华13年,不上学,不上班,三下香港,七上北京,追得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追得家破人亡,老父差点为此卖肾,最后还是死在女儿的追星路上。她也算得上是矢志不移,颇有些精卫填海的精神。可是,不仅许多不追星的人们感到不可理解,哀其不幸,怒其不醒;就连她的同道,那些最铁杆的追星族们也不欣赏她这种近乎疯狂的“执着”精神,因为这已成为一种固执,甚至是偏执,是走火入魔。

什么是执着?对于外界的事情,成败、得失、是非、人我,放不下,就是执着。有了执着,就是烦恼的根源:深的执着就是大烦恼,浅的执着就是小烦恼。自己做主,想办法在心念上放掉执着,就能解开烦恼。

我们每日在这个世界中来回穿梭,忙忙碌碌中时间流逝而去。当年龄随着岁月日益增长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我们不必对事情很执着,因为一切都会改变。当一切好像都如你所愿的时候,当你开始沾沾自喜的时候,就可能要出乱子了,这正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处世为人,多一份宽容,留一份后路,别太执着,时间会说明一切。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所执着的事情在下一阶段看起来也许会变得那么地可笑。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中,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黑暗处。结果,有目的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固执和执着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是行不通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着对人生精神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变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适时的变通往往需要一种灵活而又迅速的转变,来一个对规则束缚的挣脱,否则我们若一味地钻入“执着”的套路,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会被称为“钻特殊牛角尖的英雄人物”。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地开阔思维,寻找多种渠道来解决问题,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不用劳神费力、盲目执着蛮干的意外收获。

因为现代社会是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我们必须具有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以静制动的思想,不能随波逐流、飘摇不定;我们必须具备灵活作战的方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感悟】

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往往是自己的执着所造成的。一味执着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着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学会变通,只有突破思维的束缚,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是与非!只有学会变通,你才会看到柳暗花明。

【佛家典籍】

《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行本由鸠摩罗什翻译,经梁武帝时昭明太子分成三十二章,即三十二品,属中观般若学。武则天也曾研读《金刚经》,还作偈子称赞。

《金刚经》是一部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的佛学经典。念诵《金刚经》据说能产生无上的感应力,理解《金刚经》可以开悟自身的般若智慧。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生活,不是为了去生气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