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陀
【释义】人们痛苦的原因是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一位年轻人,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名数学研究员。为了自己的目标,年轻人不顾家境贫困,不顾年龄已经很大,到一所大学成了一名无证的旁听生。他总是偷偷地来班里上课,如果被同学和老师发现了他就拿着书走出去,当老师和同学们不注意时他又拿着书来班里听课。
他半工半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了17年,但很不幸的是最后他也未能如自己所愿成为一名数学研究员,而是勉强当了一名翻译。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当初他学数学,学到一半能听得懂,但是在运用方面还是很困难。他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而导致了他的数学不好,于是苦攻了几个月的英语。但是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因而他又放弃了学习英语,继而他放弃了数学,改学德语和俄语。就这样他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他的各个学业的成绩都只是半桶水,没有一门学科是比较精通的。他最好的一门课程就是俄语,这一点还能让他自己欣慰一点。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痛苦。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误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对是错,非常重要。所以,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前提。你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你的幸福才可以长久。
在人生中,我们曾经错过了很多东西,有了很多的遗憾,在我们走的道路上留下了很多很多的缺口,让我们无法弥补。其实,这些错在我们的追求。
男女之间的爱与恨,许多也源于错误的追求。爱上不该爱的人,或者爱上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人,或者被一个不该爱自己的人所爱,都是痛苦。凡此种种的爱,都只能带给爱者痛苦,有的会为此痛彻心扉,痛断肝肠;有的甚至会为此放弃道义,最终做出丧尽天良之事。爱得越深,痛得越深,不正是一些不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痛定思痛后的悔悟吗?
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追求也许是人类的一大特点,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什么事情都要有所否定和超越。如果否定的是自己的欲望,那么得到的就是精神上的升华,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放纵的是自己的欲望,而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那么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物质的欲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一旦人们陷入物质欲望的追求当中,就一定会痛苦烦恼而永远没有尽头。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肯定由不得我们自己。我们若要求它们完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要去追求了。一个落难的公子,饥不择食,能有块窝头吃也就够了。此时若还想着那海陆八珍,岂不就是自寻烦恼吗?但能够由得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就一定去把它做好,而不放纵自己。这才是明智的。
【感悟】
人对生活都有追求,但不可过奢,过奢就会痛苦,因为世间事往往是求之不得的;又不可过简,过简就会颓废,因为人生路常常不进则退。所以,我们要有所求,有所不求,重要的是不要去追求错误的东西,否则你就会痛苦不堪。
【禅机故事】
能大能小
有一位信徒问无德禅师:“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无德禅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告诉信徒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勾画了一座城垣。
信徒说道:“城垣造好了。”
无德禅师答道:“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说道:“毫毛造好了。”
无德禅师问道:“当你造城垣时,你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呢?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答道:“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无德禅师又问:“当你造毫毛时,你是用全部的心去造呢?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徒答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无德禅师就对信徒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颗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颗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放下对别人的仇恨,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佛陀
【释义】要宽恕别人的错误,不管他有多坏,犯的错误有多严重,甚至他曾深深地伤害过你,你也要放下对他的仇恨,这样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宜兰的游妈妈,是位癫痫患者,没读过什么书,家中老伴中风卧床,全家靠游妈妈为人洗衣为生。
游妈妈有一个乖巧的儿子,但是,唯一的19岁宝贝儿子,在一场营火晚会中准备要上厕所时,被一位年仅16岁喝醉的青少年,莫名其妙地用破玻璃瓶给杀死了。当时的游妈妈,连孩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这时受害家属的心情,恐怕是见到加害人,一定有“每见必打”的冲动,恨不得加害人不得好死。刚开始游妈妈也是如此,但是,她想到,就算她把那位16岁的青少年给打死了,宝贝儿子的生命也挽救不回来。
她于是尽量选择不谈、不看、不想,想随着时间流逝,来淡忘一切的苦痛,但她无法做到原谅加害人。
结果,她发现事发后3年来,她没有一天能忘掉失去孩子的痛苦,没有一天能好好地睡个觉,没有一天能不去想失去孩子的画面。“仇恨”总是如影随形,让她痛苦万分。
突然有一天,游妈妈在河边洗衣服,她一边洗一边想“仇人”今年也已经19岁了,跟自己的宝贝儿子离去的年龄是一样的,如果宝贝还在的话,应该是有着美好的前程与希望在等着他,而“仇人”呢?19岁还在少年看护所,未来出了社会后,他还能有什么发展吗?将心比心,“仇人”的妈妈心里一定也不好受吧!
刹那间,游妈妈有个想法,她想去看看这位“仇人”,当然这个想法被所有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极力阻止。可是游妈妈认为,该走一趟去看看这个孩子。在教会朋友的安排下,她到看护所看到了那位“仇人”。
在“仇人”的要求下,游妈妈有机会跟这个孩子独处。
当整个房间里,只有游妈妈和那位“仇人”的时候,那个“仇人”紧紧地抱住游妈妈痛哭了起来,嘴里还直说:对不起、对不起……
游妈妈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闻到了宝贝儿子的味道……
其实“仇人”就是个孩子,抱着他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当下游妈妈的“仇恨”放下了。
那位“仇人”情绪平稳后,很认真地告诉游妈妈,希望自己出狱后,能有机会把游妈妈当成自己的母亲来照顾。游妈妈听了很欣慰,并且对他说,希望他用这份心认真地去照顾自己的家人,如果可以的话,要做更多照顾别人的事,更希望他把自己的生命好好地经营,连同游妈妈儿子的未来也延续下去,有空的时候,到宜兰来看看游妈妈就可以了。
平凡朴实的游妈妈,竟然有着如此庞大的“智慧”,了解“放下仇恨”,解脱灵魂受禁锢的痛苦。
从此以后的游妈妈,仍旧为人洗衣谋生养家,但是她心情平稳,晚上倒头入眠,生活中没有太多牵挂,因此,笑容变多了,当然也快乐了许多。她更相信这位“仇人”,从今以后,会将她宝贝儿子的生命继续无限创造和延伸。
游妈妈说:放下仇恨之后,心中了无牵挂……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放下了仇恨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
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我们应当珍惜这份缘分。当往事如风,一切都不存在时,尘归尘,土归土,我们都要回归那终极的生命之源。因此,不管是谁的错,为了更好的开始,都应该予以原谅,不要恨,恨只有让自己更痛苦。
【感悟】
放下仇恨,宽宏大量,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才会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也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放下呢?
【佛门名家】
鉴真大师
鉴真(687—763年),14岁出家,一生致力于戒律的弘传。56岁时,更受日本遣唐僧的邀请,准备将戒律传到日本,前后共经历6次的出海,耗费12年的光阴才到达日本,因此有“东征和尚”的尊称。
由于鉴真大师的毅力,虽然历经艰难,最后失明,但仍不改其志,促使南山宗的戒律终于传入日本,使得日本僧众能正式受具足戒。日本天皇为了感念他的牺牲与贡献,赐名为“传灯大法师”。
鉴真大师的一生对社会教化有非常大的贡献,曾在中国各地传菩萨戒,甚至在不幸失明后,仍然到处讲律、受戒、建寺、造塔及救济贫民等,其广大的悲心与无比的毅力,足为后世的楷模。
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什么是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两者合称为慈悲。慈悲心就是一颗丰富、博大、温柔、热情、善良、宽容、深邃、纯净、敏锐、湿润的心灵。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武器,更不是权位势力,而是慈悲。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