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常怀一颗慈悲之心,才能度己度人

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什么是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心就是一颗丰富、博大、温柔、热情、善良、宽容、深邃、纯净、敏锐、湿润的心灵。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武器,更不是权位势力,而是慈悲。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

慈悲是抚慰人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圣药

而大慈大悲者,菩萨之所以为菩萨也。但能存菩萨慈悲之心,学菩萨慈悲之行,是不出户庭,而时时常觐普陀山;不面金容,而刻刻亲承观自在矣。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释义】大慈大悲是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的原因。只要心中有菩萨慈悲的心怀,学习菩萨慈悲的行为,就是足不出户,也能常常朝拜普陀山;不到普陀山面见菩萨的金容,也能时刻得到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教诲。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里做佛事。当船正要离岸时,有位戴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喂!等一下,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都说:“船已经开了,不可以再回头。”

梦窗国师说:“船家,船还没有走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撑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说情,就回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哪里知道这个将军一上船,看到船里坐着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梦窗国师说:“和尚!闪开一边去,把座位让出来!”

这一鞭重重地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血汩汩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把位子让了出来。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船开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了船,走到江边,默默地把凝结的血块洗掉。

此时这位蛮横的将军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于是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的人心情总是急躁些。”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骄蛮粗鲁的将军?是慈悲。慈悲的力量可以化嗔恨为和平,化暴戾为祥瑞。

什么是慈悲?让所有众生获得快乐,使所有众生脱离痛苦,这样的心愿就是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因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佛即慈悲。佛祖的慈悲,可以超度众生,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人快乐。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刀枪武器、权位势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的话,那就是慈悲。

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威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他只是凭着一颗慈悲的心,却降服了当时的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见到了佛陀,终于收敛了气焰,乖乖地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象见到了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地跪在佛陀的面前;丧智好杀的央掘魔罗见到了慈悲的佛陀,终于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

佛的慈悲力量威猛无比,远胜一般的武器。因为武器仅能威吓人于一时,而慈悲的力量却能绵延至远,无穷无尽。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

人类之所以挥动武器,策动战争,主要是因为内心的贪与嗔,而慈悲却能消灭人心的贪嗔。所以,慈悲不仅是抚慰人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圣药,甚至可以说是杀人武器的克星,人类的救星。人类前途的安危与苦乐,维系于人心的慈悲。

【感悟】

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和安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慈悲为怀,用我们慈悲的心让爱传递下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心存感激,慈悲为怀,这个世界将不再有寒冷和黑夜!

【佛禅小故事】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积小善为大德,勿以善小而不为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释义】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地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它们安全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惊讶地发现他的病好了很多,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好事可以有大有小,但做好事的精神却不可懈怠,尤其是能将不为人们注目,甚至不为人们理解的好事,照样坚持不懈地做好。毕竟山不拒细壤,才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

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使他人受益;丝毫之恶,不但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的。因此,对我们而言,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给一个善意的响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不但能够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光明,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消弭种种人为的灾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一个人做一天、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做一生、做一世好事,就很不容易。初做好事、偶做好事时,其主动性、自觉性可能差一些;久做好事、多做好事,习以为常了,主动性、自觉性就会日益提高,久而久之,便会成为自己的本能。没有小善的积累,便没有大德的养成。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平时不愿意一点一滴地做好事,不愿意一步一脚印地锻炼自己,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鸣惊人,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

善恶因心起,为小善可以养心,为小恶则会损心。

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宝贵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因此,我们要做好每一件小事,点滴的积累能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品格,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积小善而成大德。

【感悟】

其实,“小事”并不小,切不可忽视。小事连着大事,一件件小事正是构成大事的细胞。而只有“小细胞”健康,“大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成大始于细小”,道出的正是这一深刻哲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往往见诸细节小事。积小善为大德,积小胜为大胜。一件小小的善事,一颗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佛门名家】

玄奘

玄奘(602—664年),俗名陈炜,13岁出家,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19年后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制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

积小过为大恶,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佛陀

【释义】不要轻视小的恶行,以为做点坏事不会受到报应。一瓶水是由小水滴滴满的。一个愚笨的人不断做出小的恶行,日积月累,他的灵魂就会变得邪恶起来。

一个少年犯在回忆自己的犯罪历史时,讲到妈妈对他的影响。

他5岁的时候,妈妈带他乘公共汽车,当时他的个子超过买票的标准线一点点,他妈妈用手摁了一下他的头,他顺势把腿一屈,于是没买票。下车后,他妈妈得意地对他说:“今天上车没花钱!”

“第二次乘公共汽车时,就不用我妈摁了,”他说,“我自觉地屈着腿上了车,又没买票。下车后,我得意地对我妈说,今天上车又没花钱!我妈伸出大拇指夸我:‘我儿子可真聪明!’打那以后,我见便宜就想占,见钱就想争,偷不到钱就想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有一天入室抢劫成了少年犯。”

一个小小的便宜,让孩子最终走向犯罪,这是道德的沦丧。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不好的行为很小就去做。小恶不制,必然发展成大恶。一只小白蚁在船板上咬了一个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让它繁殖起来的话,整艘船就会沉没。小恶不除必为大患,所以决不能“以恶小而为之”,而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三国时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仍不忘谆谆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一世枭雄,留下的名言不多,唯有这句话流传千古,而且给后人永久的启示,奉劝人们不要因为某个坏习惯不起眼就不重视。这句话看似很浅显,但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它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加强道德修养,以免因小失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认为小事不足挂齿,做点好事不重要,干点坏事没关系。殊不知,日积月累,把“恶小”不当回事的人,最终酿成苦果,铸成大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古至今,因为贪图小恩惠而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位清廉的国王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双用象牙雕成的筷子,十分精美,令其爱不释手。有位大臣劝告他最好不要用这双筷子吃饭,国王没有接受。从此以后,这位国王一天天变得奢华起来,国家也慢慢衰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大臣的奏折里说得很清楚:有了象牙筷子,陶土作的碗、盆就显得简陋了,肯定要换成玉石的;有了玉石制成的碗、盆,普通桌椅就看不顺眼了,又要换成名贵的,然后是床铺、衣柜等。以此类推,积少成多,上行下效,整个国家都开始崇尚奢侈,劳民伤财,国家怎么能不衰败呢?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一双小小的筷子,也可以导致国家的衰败。所以说,小“恶”并不小,点滴小“恶”积累起来,就会变成大“恶”,轻则伤身,重则误国,最终害人害己。

【感悟】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终就会掉入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

【佛门名家】

六祖慧能

慧能(638—713年),唐代高僧,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大鉴禅师,祖籍范阳(今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今广东省新兴县)。

禅宗是我国影响最大且具特色的佛教宗派。隋唐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这都归功于慧能思想的启发。慧能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指当下的号召,使得过去学佛的人对于书本的重担得以放下。因此,当时几乎整个社会都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

此外慧能提倡“解脱不离世间”,他认为应该在世间求解脱,而不是在这个世间以外去寻求所谓的出世。这一思想,开拓了人间佛教的路线,淡薄了世间与出世间的局限,对中国佛教与思想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禅宗初期几位祖师的作风,整体上来说是比较重视独自在山林中以静坐修禅的方式修行的。但到了慧能以后就发展为先开悟见道,再居山修行,进而衍化为既在红尘俗世化导众生,也在孤峰顶上修行的人间佛教,最后又流于运水搬柴皆是神通妙用的泛化宗教。

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偈被五祖赏识并密传衣钵,成为第六代祖师,其语录成为流传后世的《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唯一一部称为“经”的典籍,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分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常怀一颗慈悲之心,才能度己度人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