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别人点一盏灯,就是为自己点燃一盏灯。
——佛陀
【释义】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了别人,就等于给自己点了一盏灯,照亮了自己。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一人提着灯笼向他走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小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盲人打灯笼”是一个许多人都熟知的典故。传统的理解是:这个盲人是一个做事不用大脑想的蠢人,做了一件“多此一举”的事。试想,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白天与在黑夜走路有什么区别呢?打灯笼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站在盲人的角度考虑一下,真正没用大脑想的也许不是盲人,而是我们自己,因为盲人打灯笼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照路,而是为了让有眼睛的人容易看到自己,不会误撞了自己。这样,他既可以照亮别人,也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等于是帮助了自己。
对于这样浅而易见的道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呢?我们往往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斤斤计较,事事都怕吃亏,举手之劳的事也懒得去做,也许最终倒霉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能点亮心灵的“灯笼”,那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感悟】
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生活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往往是自己先给了对方一个平台,或者协助对方搭建了一个平台,方便对方办事。对方才可能会出于感激,用同样的方法回报于你。因此,你做事留有余地,给人方便,自己也会方便。因为你的付出,别人便乐于为你创造条件,让你方便做事。
容忍他人,就像容忍自己一样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容忍。
——佛陀
【释义】和别人相处,就要学会容忍。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何处,他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厚待人,容纳非议。”容忍就是指能够容忍他人,容忍他人不同意见,容忍他人批评指责,容忍他人犯错误,容忍他人改正错误。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人们能善意地去容忍,因为,在容忍别人的同时,也轻松而幸福地容忍了我们自己。
然而,我们在审视自己的过错时,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比如评判他人,我们会用另一副眼光去品评他们,一点也不留情面,往往使旁人体无完肤。举个具体的例子,同样是说谎,我们对别人的谴责总是很严酷,对自己则会说是“有苦衷的”等一大堆开脱的理由。又比如有的人希望别人对他千依百顺,照顾周到,可是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同等付出,达到自己的要求。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导致过错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以至于我们对别人的过错不能原谅,对于自己的过错就比较容易原谅,从而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家的过错上。即使我们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觉得它们是可以宽恕的,这是因为,无论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我们都可以容忍。
拉封丹在一篇名为《褡裢》的寓言里说:“我们容忍自己却不会宽容别人,就像戴上了一副变色镜。好比万能的造物主给我们每人做了个装东西的褡裢,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缺点藏在褡裢后面的口袋里,而把前面的口袋留着装别人的缺点。”
人性中有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只不过有的人可以很好地表现他美好的一面,有的人却因为生长环境或别的种种原因而埋藏了他的本性。比如,同样是被人不小心撞了,有的人可以一笑置之,有的人却闹得两败俱伤。将心比心,假设自己是撞人的那一个,你又如何应付?是不是也希望别人对自己多一些宽容呢?宽容是一种美德,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多理解别人,就像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一样。
【感悟】
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过失,对别人犯的错误不能容忍。人无完人,多一些换位思考与谅解,相信我们也可以像容忍自己一样容忍他人。
【佛门名家】
报恩
报恩(1058—1111年),黎阳人,俗姓刘。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治国方略,考试登第。他厌倦尘境,向朝廷辞官,出家为僧,朝廷准从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少林寺讲经开示,不久他应诏在少林寺住下,参禅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