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
——《法句经·刀杖品》
【释义】对天下没有一丝损害,自己终身也就不会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谁又会对自己有怨恨呢?
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日的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来了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不巧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十六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地说。
店里的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人出去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在店堂里打个地铺。”老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要照店价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夫妻开玩笑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往返纽约的双程机票,并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那儿的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们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这就是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经理乔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
生活中常是这样:对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善就是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善待着自己。善待他人,就会觉得心安,心安,即是善待自己。假如一个人没有一颗善心,总喜欢他人为自己付出,自己却从来不想着为别人付出,表面上看来这样的人不吃亏,其实他们是吃了大亏。因为他们在缺乏对待他人的善心的同时,因自己的良心不安,已经在受着心灵的折磨,谁说他们没有吃亏,谁又能说他们在善待着自己。因此说,善其实是通过善待他人来善待自己的。而慈善,其实就是一种善。有善心的人,才会有慈善的行动,通过慈善的行动,既善待了他人,也善待了自己。
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正像我们自己需要别人的关心一样,别人—你的朋友、同事、上司、下级也需要你的关心,对别人的冷暖无动于衷的人是无法得到别人的好感的,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说不定在你困难时还会助你一臂之力。
可见,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去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要真诚地对待他人,获得支持和帮助,以而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合作。请记住这句话: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感悟】
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善待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当你对别人付出善心的时候,你就埋下了一颗善的种子,因此你也会得到善的回报。
【佛禅小故事】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只记仇恨不记恩德,是下等人;只记恩德不记仇恨,是上等人。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
【释义】只记住别人对你的仇恨,而记不住别人对你的恩德的人,是一个品行低下的人;能够记住别人对你的恩德,而记不住别人对你的仇恨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与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同出外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舍时,马沙失足滑落,眼看就要丧命,机灵的吉伯拼上命拉住了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这一恩德,动情的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用力刻下这样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前行,不几日来到河边。可能因为长途行路的疲劳使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被打得火星直冒。然而他没有还手,却一口气跑到了沙滩上,用很大力气在沙滩上写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记耳光。”
这以后,旅行很快结束了。回到家乡,阿里怀着好奇心问马沙:“你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打你耳光的事写在沙滩上?”
马沙平静地回答:“我将永远感激并永远记住吉伯救过我的命,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让它随着沙子的运动忘记得一干二净。”
在生活中,一个人刻意记住什么,又故意忘掉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素质和胸怀。有的人面对一些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总是能够一笑了之,有的人却是睚眦必报。即使有人不小心踩了他的脚,他也要斤斤计较,他记住的只有对某一件事情的仇恨,却把人家当初对他的帮助和恩情忘得一干二净。
人不可能永远都生活在掌声中,当有一天,你的身边没有了掌声,你也要记住那些当年曾送给你掌声的人,只有记住那些人,你才可能东山再起。而如果只记住了别人对你的冷落,你就等于失去了获得成功最亟须的东西—良好的心态。
很多时候,仇恨的是别人,但烦扰的却是自己。学会放弃仇恨,就等于放弃了烦恼。永远不要因为仇恨而使自己终日郁郁寡欢,有些人是不值得我们去仇恨、去记忆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每天需要我们记住的东西都记不过来,还有什么心思去计较那些无聊的事情呢?
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忘掉那些无益的仇恨的同时,我们要记住别人曾给予我们的恩惠,哪怕是滴水之恩。
记住人家的恩德,哪怕这恩德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显得似乎很微不足道了,你也能领会到感恩所带来的生命愉悦。这是良性循环。
只有忘掉人家对你的伤害,你才会轻装上阵。忘掉,不是“鸵鸟政策”,而是它不值得你去记忆,除非你愿意生活在紧张和焦虑之中。
记住别人的恩德,尽量地忘记别人的欠账,这样你的心里就会永远觉得暖烘烘。而欠账,你欠他的,他欠你的,搁在心里,就永远是一团冰,让你此生此世对这个世界都感到彻骨的寒凉。
【感悟】
仇恨如同你体内的垃圾,只有把它清除掉,你才会轻松。忘记仇恨就等于善待自己。记住别人的恩德,你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人世间还是温暖的,值得你留恋。记住你该记住的,忘掉你该忘掉的,然后,重新开始。
【佛门名家】
布敦·仁钦朱布敦·仁钦朱(1290—1364年),藏传佛教学者、夏鲁派创始人,元人译作“卜思端”,原属绰浦举派,学习过噶举、噶当、萨迦等派教法。佛学知识广博,写了不少佛学和历史的著作。其德格版《全集》共26函,200余种,对西藏所传重要显密经论注释颇多,并首次编订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目录。著有《善逝教法史》(亦称《布敦佛教史》)一书,是研究藏传佛教发展史的名著。14世纪中期,受夏鲁地方封建势力阶氏家族迎请,到夏鲁寺主持寺务,寺院得以重新扩建,门徒众多,从此名声大噪。元朝末年,顺帝曾请他进京传法,未成行。卒后,夏鲁寺开始有了转世系统,学说为其转世后辈及弟子所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