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八大人觉经》
【释义】要觉悟到由于迷惑无知,才使自己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而觉悟了的菩萨则常常认识到,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使自己获得宣讲佛法圆通流畅、无所滞碍的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够得到远离生死、彻底解脱的大快乐。
博学多闻的意思是: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博,意为“量多、丰富”,亦可解释为“通晓”。博学,意为学要广泛地猎取,以达到知识渊博、学识丰富、学问广博精透的境界。
博学作为一种治学精神,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为无数名人志士所追求、所演绎。而中华民族凭借其古老悠久的历史,拥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也就自然成为一部抒写“博学”精神的宏大画卷。这个古老民族的“博”字情缘,使得人们对博学之人尤其钦佩与向往。“博学多才”、“博闻强识”、“博古通今”、“博大精深”、“博采众长”……几千年来,人们对“博”字的青睐与崇拜从未衰减,对“博学”的追求俨然融入了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经世致用之学,融入了我们古老民族成长过程中每一个或辛酸或喜悦的故事,在人们的心灵和中国社会的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博学”就是征服知识的一把利器。春秋战国众家学派也许并未料到,不是儒家、法家抑或某一个学派,而是人们对“博学”的追求将历史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博学”之风造就了泱泱中华“君子之国”、“雅士之邦”的美称。
“博学”不是用来瞻仰,而是用来追求的。追求“博学”不是一句口号,不是远方的一抹绚丽云彩。《论语》一再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这些句子告诉人们要以虚心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来追求“博学”。同时,“博学”不仅是广泛地猎取知识,还是仁义礼智信的一种修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就像苦行僧的万里取经一样,求学也同样需要一种仁义的胸襟,一种坚忍的态度。
我们为什么说一个人博学呢?因为他知道的比平常人多一点,他的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博学多才的人愈多,社会就会愈进步。
那么如何达到博学多闻?就是要勤学。所谓勤学,即勤学苦读,要忍耐、精进、吃苦,学问、技能才会有所成就。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得来的。学习技能、研究学问的过程都是先苦后甜,所以不要怕吃苦。我们都知道“勤能补拙”,勤下工夫,经过不断练习,最后必然学有所成。如果觉得自己脑筋不好,该如何补救?脑筋不好是因为妄想执着太多,所以要检讨反省,把过去的妄想执着通通看破、放下,把烦恼妄想忘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努力勤劳,要有恒心、耐心、信心,用心学习,如《中庸》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识是靠长年苦学积累的。
【感悟】
博学多闻的人,往往在事业上有成就,在社会上有声誉,贡献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羡慕。因为有了博学多闻才有智慧,生活中才不会糊涂,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博学多闻的人。
【佛禅小故事】
高贵的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刚从禅床上醒来,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了一会儿,钟声刚一停,便忍不住询问侍者道:“早晨打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说:“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奕尚禅师就让侍者把这沙弥叫来,问这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道:“是你在打钟吧?刚刚你打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什么?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从容而又纯净的声音,发出这种声音的,一定是真心诚意的人。”
沙弥搔了搔头,想了又想,然后说道:“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念着什么呀……我想起来了!我从前的师父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就是佛,必须敬钟如佛,以虔诚、斋戒的礼拜之心来打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叮嘱小沙弥道:“你从前的师父说得很对呀!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你将会受益匪浅。”
人活着就要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
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
——《五灯会元》
【释义】凡是劳动,怀海禅师总是抢先去做,主管的人不忍心,私下将他的工具藏起来,请他休息。怀海禅师说:“我没有什么功德,怎能让别人替我劳动?”于是他到处找工具,没找到,也就不去吃饭。所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话传遍全国。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寺庙规矩,即有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这种改革,曾经也遇到许多难,因为佛教一向是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后来,百丈禅师渐渐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如果不亲自劳动,那不成了废人吗?”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
百丈禅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已经成为教内的古训。世界因劳动而改变,历史由劳动而发展,劳动可以改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可以强健体魄、开发智慧,可以注入生命的活力,可以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劳动最大的益处是使人脱离了无聊与空虚。
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本质的核心要素。劳动者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前人植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享受的社会,我们所运用的佛法,都是无数智者用劳动创造出的硕果,当我们心安理得在享受的时候,是否也应为后人创造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哪怕留下一块草坪,也是后人驻足小憩的场所。
劳动是人存在的前提,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马克思注意到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劳动也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基本途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因此人生价值也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人活着,就要劳动,只有劳动者才是幸福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
【感悟】
人的劳动,被赋予神圣的意义。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生活本身,是一种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种过程,自然是和谐的、身心愉悦的,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而活着,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佛门名家】
教亨
教亨(1150—1219年),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7岁在崇觉寺出家,13岁受大戒,15岁外出游方。他先后出入过5座道场: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后应请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