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佛陀
【释义】并不是别人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修养不够。
有一篇关于《一瓶水的修养》的故事。
一位记者随同一所受捐助的师范学校老师迎接捐助者,捐助者是香港实业家,家财万贯。
在机场,为了解渴,他们各自买了矿泉水。刚喝了几口,飞机就到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扔到了垃圾桶里。他们看到大富翁从飞机上走下来,便迎上去向大富翁问好。
大富翁态度很好,也很随和。他的手中像一些旅客一样拿着一只矿泉水的瓶子。他拿着那只瓶子和记者及迎接的老师说话,谈笑风生。人们看到,大富翁手中拿着的几乎是一只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了,随着他晃动的手,矿泉水发出轻微的声音。他拿着那只装有一口水的瓶子一直坐上了接送他的车子,还是没有扔掉。
车里有水,有人递给他一瓶满满的矿泉水。他摆摆手,然后把那瓶中剩下的一口水喝完,把瓶子放下,才接过满瓶的矿泉水。
他这次留下了500万元的捐款,他的名字叫田家炳,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
除了爱心之外,更让人感动的是那瓶只装有一口水的瓶子。
修养是什么?修养是通过文化、智慧、知识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它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这里的“修”主要是指整治、锻炼、学习、提高;这里的“养”,主要是指培育、涵养和熏陶。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所投入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精力,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讲究情操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要想成为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3种品质: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会愚昧草莽,缺少道德就会低级趣味,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平庸卑俗。
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连续30年的实验,他挑选了10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儿童,后来成就相差却很大,有的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对象和20%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也是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心、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
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须得有良好的修养,或谦虚,或感恩,或正直,或真诚,或诚恳,或忍耐。良好的修养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人类前行的路途上,修养永远是一面有价值的旗帜,在人类心灵的山岗上猎猎飘扬。
【感悟】
修养,不仅仅是品德,它还包括所有能力、境界的提高。修养是后天的产物,是人们控制命运、发展自身、挑战自身的结果。有修养的人不是懦弱,而是强者。他是众人尊敬和景仰的人,也是众人亲近和爱戴的人。
【佛家典籍】
《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约产生于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其内容主要是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思想。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的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内心的修养决定了一个人本质上的美丑
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己。不知己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借口菩萨,逐外忘内。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释义】佛经上说:菩萨在还没有自度成佛的时候,就先能做弘法利生度人的事业。可是有一些愚痴的人看到这句话就说菩萨只度众生就行了,不用度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就在众生之中。哪里有度尽众生却把自己留下来不度的道理?所以不能以菩萨度众生为借口,只注重向外度人,而忘记了自己内在的修持。
宋代的大学士苏东坡与当时很有名望的佛印禅师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参禅问道,免不了互斗禅机。但每次都是佛印禅师略胜一筹,为此,苏东坡心里颇是不服,总想找机会胜过佛印禅师。
有一次,苏东坡又和佛印禅师在一起打坐参禅,苏东坡突然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的坐相如何?像什么?”佛印认真地端详了他一阵说:“苏学士神态庄严,仪表大方!我看学士您俨然就像一尊佛。”苏东坡听后非常高兴。佛印禅师随口问苏东坡说:“苏学士,你看和尚我的坐姿如何?又像什么?”苏东坡正在忘形之时,看到佛印禅师身着褐色僧服怡然端坐,心神若定超凡脱俗,但他故意揶揄道:“我看禅师您真像一堆牛粪。”说罢哈哈大笑。佛印禅师听到苏东坡揶揄的言语和笑声,不但丝毫没有动气,反而只是宽容地笑了笑。苏东坡见到佛印禅师没有反驳,自以为占了上风,于是便向朋友和妹妹讲述此事,称自己终于赢了佛印禅师。
可偏偏苏小妹是位才女,对佛教性相之学也颇有研究。她听后马上对苏东坡说:“哥哥,这次你不但没赢反而输得更惨,佛印禅师赢得反而更加高明!”苏东坡不以为然地问说:“为什么?你说这话是何意?”苏小妹说:“哥哥,佛说相由心生,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是佛;而你看禅师像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粪啊。这还不算,你输了之后自己竟然不知道已经输了,可见你修行的境界相比佛印禅师来说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啊,所以我说这次你输得更惨。”
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不由得对佛印禅师以及自己的妹妹感到心悦诚服,真是“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心中有佛,说出来的定是美言;心中有屎,讲出来的全是屁话。
修养,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珍视着,文人墨客的推崇,平民布衣的渴望,使得这一词语熠熠生辉,散发出的光芒照耀着世界。
修养是一个人品德素质的反映,它往往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一个有修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谈吐是健康、干净的,他们的言词中找不到歧视和憎恨,有的只是友好和风趣。修养好的人不会刻意去装扮自己,正像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反,一个没有修养的人则会盲目追求,用浓妆艳抹、奇装怪服来掩盖他内心的空虚。
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文明风度,表现在做人真诚、为人正直、宽宏大量;注重仪表形象,内外整洁,端庄典雅,举止文明;有高雅的气质,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行为检点,作风正派;礼貌待人,和睦亲朋志士;自尊,自爱,自勉,自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自夸,不炫耀,不自满,不虚伪;口吐智慧,散发知识,播扬真善美;言谈幽默和谐,知情答理,趣味横生,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能倾听他人意见,化解大小矛盾,促进团结、和谐、进步。
【感悟】
人,最重要的是自我修养,内心的修养决定了一个人本质上的美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内心的美丽是最好的“化妆品”。我们要努力加强内心的修养,注重内心的修养,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
【佛门名家】
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335—417年),他一生最重大的贡献是西行取经,费时14年,取得律藏而归,并将沿途所见详细记录下来,成为后人西行的重要参考书籍。
与唐朝的玄奘、义净一样,法显大师是我国到过印度并取回经典中最出名的僧人之一。《佛国记》是法显大师回国后,将他在旅行时的见闻,记录所成。此书描写当时印度以及中亚实情,是我国僧侣旅行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具有文献上的重要意义。
归国以后,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驮罗合译《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一百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