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享有和睦的家庭生活,生命才会圆满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

【释义】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睦乃利德之气,和睦乃齐家之本,和睦乃安国之基。我们生活在世上,都希望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幸福快乐的生活由很多因素组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和睦。说到家庭和睦,首先得说说家庭。

什么是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然而,要问家庭的内在含义,却不一定人人都晓得,而且看法也会各不相同。从表面上看,家庭只是共同生活的成员,共同生活的住所。而从深层次来理解,家庭,尤其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应该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安宁而舒适;应该是一种特有的氛围;温馨而甜蜜;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自然而真切。有了这样一种特别的环境、特有的氛围、特殊的情感,一家人才能和睦地生活;而一家人只有和睦地生活;才会建立起一种特别的环境、特有的氛围、特殊的情感。

汤普登论述了家庭、善良生活、美好思想,以及崇高意愿之间的顺序关系:“一个温暖甜蜜的家,可以带来善良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善良的生活,便不会有美好的思想,也不会涌发崇高的意愿,因为人的心灵必须寄托在健全的基础上。”马克思有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他的夫人燕妮勤劳节俭,温柔贤惠,使他完全不必为家务事操心。他的女儿们娴静淑雅,端庄稳重,使他得到很多的天伦之乐。正是这种和睦的家庭生活,使马克思在精神上得到巨大的支持,得到极大的鼓舞,得到宝贵的时间,得到无限的力量,从而能够使他充满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科学研究之中,并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要享有和睦生活,首先要处理好横向关系。在一个家庭中,起最关键作用的就是中青年夫妻。如果他们两个人的修养很好,关系融洽,与老人和子女的关系就容易搞好,家庭自然也就会保持和睦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使夫妻之间保持比较稳定的恩爱和谐的关系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相互欣赏、赞扬、关爱、信任、理解、谅解和忍让。

其次,还要处理好纵向关系。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意思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仁义慈爱的基础,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是不会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进一步阐发孔子的孝悌仁本的思想。子女对长辈的关怀照顾,是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关心培养下一代是家长的一项主要职责,而对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则更为重要。

因此,和睦的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是夫妻间要相互尊重和容忍。其次,对于长者,最重要的是尊重,是关怀。而对于子女,最重要的则是平等相待,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够享有和睦的家庭。

【感悟】

维斯冠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应该和睦相处,而且彼此属于对方。”家庭的和睦,是个人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社会祥和的重要根基。享有和睦的家庭生活,生命才会圆满。

【佛家典籍】

《阿含经》

阿含,梵语,义译为无比法,又译为法归,它的意义是“万法悉归趣于此”。

阿含经共有四部:

一、增一阿含经,共五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主明人天因果

二、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主破邪见。

三、中阿含经,共六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主明诸深义。

四、杂阿含经,共五十卷,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集不摄于前三经的篇章,因此称为杂阿含,主明诸禅法。

这四部阿含经均属于小乘经。

能够忍辱负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四十二章经》

【释义】僧人问佛: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什么样的人最聪明?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因为他不怀恶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尘垢灭尽,清净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人最聪明。从没有天地时开始,直到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降伏,勾践佯装称臣,为吴王夫差养马。吴王患病,勾践亲口为其尝粪,获得信任,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并和百姓同吃同住。他还在头顶挂上苦胆,经常尝苦胆之苦,回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炼,勾践终于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同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污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难怪古人云:“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勾践、司马懿两人之襟怀真可谓宽广之致了。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就要忍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争锋之伤……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宫刑之辱,怎能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

忍耐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能够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才能战胜敌人,壮大自己。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古代所谓的豪杰人物,都有超过常人的修养,更有着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功夫。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

【感悟】

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则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不如此。

【佛禅小故事】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那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享有和睦的家庭生活,生命才会圆满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