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内心的执着于烦恼

通过学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末学了解了一点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这么多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佛教对他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有诸多的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正因为这些作者的作品有着佛教思想和禅意的气息,体现佛法的境界和精神。才会有空灵深邃的境界。

末学在学习佛教与民俗、道德的时候,里面有讲到戒律与法律。戒是我们出家人的根本,由于我们这颗难调难伏的心,佛才制立戒法,在事相上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心。比如偷盗这一条,在佛教的戒律来讲,不是你的东西就不能拿,甚至不能举离本处。只要您有盗心,哪怕是一针一草,您拿了就犯了这条盗戒。那么法律就不一样了,法律对于偷盗,非要偷窃多少才能追踪刑事责任,才会发挥它的作用。等发生作用时,已经对社会构成破坏了,还要取决于执法者是否公正诸多因素。所以这就是法律与宗教戒律的区别。佛教持戒是自觉的行为,是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在我们心中站岗,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树立我们的正知正见,让我们的行为道德有所规范。

修学空和智慧时,里面有讲到,一切烦恼和罪恶皆源于对自我的执著,一个人总想着个人的得失,必定活得很痛苦。这句话对末学特别有感触,其实末学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也特别在意自己的得失,所以有时心情患得患失,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师父有一次问末学,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什么意思?当时末学也知道师父问的用意何在,是在告诫弟子,心量不要太小,不要太狭隘,心大能容虚空,量大能容沙界。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展开来,才能包容一切。

佛在《金刚经》里有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知道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可还有什么好执著好计较的呢?末学就是这么愚昧、这么无知,常常被一些假相所蒙蔽,不知去向,让自己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师父今天还教导末学,凡夫都有烦恼,都有陋习,但要懂得如何去对治,如何去消化它。每天要给自己三分钟的反省机会,知道哪里不好哪里不对,要如何去改进。每天在三级修学里修学佛法,不就是要把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吗?用佛法来对治内心的烦恼吗?学佛就是学会容纳、学会圆融,不管是好是坏,都要容纳、要圆融,不要斤斤计较。心胸那么狭窄,什么都容纳不下,结果就烦恼痛苦。要通过修学,把慈悲心和菩提心显发出来,把心胸打开,才能解脱,才能圆融一切,才有佛法可言。

其实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具有无量的智慧,只是被自己妄想执着,贪瞋痴三毒蒙蔽了而不能自觉。所以沉沦苦海,六道轮回,而不知出离。学佛,就是要粉碎我执建立的城堡,将生命宝藏开发出来。整个佛法修行,就是破除我执的过程。唯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打开生命宝藏的钥匙。

末学参加三级修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多少知识而学,而是为了每天不间断地学习,把每天所学的,哪怕只学懂一句,把这一句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对治自己内心的烦恼与执著,提升自我生命的品质。这才是末学想要的这把生命保障的钥匙。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内心的执着于烦恼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