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修出一颗随缘平静的心

学佛法的目标是舍凡夫心,成就佛陀品质。在学佛过程中,舍弃凡夫心是一项重大任务。如果对修行目标没有清晰认识,如果不能够舍凡夫心,很可能一辈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

对此我深有感触。回想过去一年的修行,在做事过程中自己更多的是在关注结果,对用的是什么心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让我在做事的过程中衍生了一堆的负面情绪,各种担忧、顾虑和紧张,这些不良情绪,对解决问题不产生丝毫作用,反而带来更多的烦恼。

这就好比飞机在云层中穿行,在我的眼里,满目占据的都是飘忽不定,变幻多端的云彩,心随境转,眼前执著这片云或那片云,认为这就是一切。可当飞机穿透云层,顿时一片蔚蓝,阳光普照,视野无限宽广,内心一下子就释怀了。所以,即使是学佛、做利他的事,内心也要跳出凡夫的境界,真正体会无我无相无所得,哪里还会因执著生出烦恼。如果始终在凡夫的境界里修行,做任何事情很有可能是越精进反而成就了越大的凡夫心。善用其心,观心自省,无相亦无得,这是我今后修行的关键。

生活中,绝大部分时候,我感觉内心的觉察力还是很粗重,还停留在烦恼生起之后的觉知,其实已经很迟了。

最近,因为爱人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必须到照顾陪伴。照顾好家人是每个修行人应尽的责任。但是在执著修学环境上,最初我的内心生起了一丝丝不爽,这个不爽的念头一冒出来就被我迅速觉察到了。我觉得目前家里的环境什么都很方便,还可以参加线下班修组修,这样的环境和方式我已经适应了,觉得挺好的。如果到爱人那里,除了人生地不熟,住在工业园区内非常不便,更重要的是只能通过视频与师兄们交流,我更喜欢现场的交流氛围。执著环境不变的念头一起,我立马惭愧万分。凡夫心真得很狡猾,虽然自称是个修行人,但凡夫心的习气很严重,只是一个环境发生了一点变化,自己的内心就开始不安,起了烦恼。任何环境都没有实质,烦恼的是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面对强大的贪著之心,唯有好好修行,修出一颗随缘平静的心,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安住当下,随顺因缘,把遇到的每个境界,当作自己最好的修行环境。

还在执著修行环境,说明我的凡夫习气并没有多少改变,之前只是在某个顺境中被我包藏了起来,一旦遇上对境立马显现。觉察力与修行高度和深度成正比,所以,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再去执著外境,修行不需要刻意改变什么,该照顾好家人的时候就好好照顾家人,该修行的时候就好好修行,该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好好做事,历事炼心。

导师说过:修行就像打仗一样,而修行的困难还在于,所要面对的敌人是如此众多,其难度不亚于一人与万人敌。心的执著很可怕,它让我不知不觉中陷入种种情绪之中。比如人家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就会让我产生各种想法,内心就开始有愤、恨、恼,并且逐步加深。一开始也许只在心里面不高兴,但是没有表达出来,然后开始心里面恨恨的,情绪马上激发起来,“恼”也就已经爆发出来了。想想可能是人家无意中的半句话一句话自己马上就恨得不得了,这就是我们每一天都在发生的。我们每一天都是在一种情绪宣泄之中生活,每一天的心都在迷路,这样的修行,不管修学多少,都是不相应的。

舍凡夫心,成就佛陀品质的过程就是生命觉醒的过程。应该是用生命来唤醒生命。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打开心量,让心从粗重慢慢变得细微,从躁动慢慢变得清净,这样,才能不断扫清修行中的“真正敌人”,从凡夫境界跳入圣贤境界。

舍凡夫心,还有助于让自己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菩提心和空性见是大乘修学的核心。一切修学都应围绕这两点展开,而最终成就的也无出其右。

每一次的共修,都是一次很好的修行,不光是修习法义,更重要的是体味当下的安住和随缘进取、慈悲的心,利用好每个当下,都会成为我最好的修行道场。生活是最终极的道场,生活也是最究竟的禅堂。真正要下功夫的地方,就是在做事中,在生活中,在共处中,在实践中。不断舍去凡夫心,让自己的生命一点点唤醒,最终成就佛陀的品质。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修出一颗随缘平静的心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