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一单元的修学,在正见的树立方面有不少提升。以前在做定课的时候,一般会有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主动性很弱,二是上座后比较容易散乱,会出现盼着快点结束以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而禅修、上殿、诵经、写论文等却不会有如此很快就受不了的情况。我反思了比较长的时间,前一阶段发现随着定课比较固定,以及修学这一单元的过程,在定课中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况大为改观。分析起来,还主要就是因前行以及皈依的意义不入心、三宝的殊胜性是向外寻求而不是向内开发,由此作为正行重要准备和心理引导的基础就不牢固,有些几乎为零。
在回顾学到皈依修学手册的时候,发现无论是三宝的功德还是皈依的利益,好像都是一种知识,没有和自己联系,由此即便是定课逐步要求皈依共修了,但内心并不是希求、好像是完成任务式的。这明显是态度的问题——对生命现状的懵懂无知,对佛法殊胜的选择性失明。这一不良心态可能一直延续到几乎快到了道前基础的后半段才有所改观。最近的修学,让我将三宝的功德以及皈依前行的部分能够和自身做联结,由此法入心了一些。
特别是导师几乎每次都会说成就的内在的三宝、我们要“装藏”的时候,逐步会生起惭愧心——一方面作为学生什么都没学好,另一方面还是有信众出现一些需要答疑解惑的因缘而找到我,即便可以用知识性和散碎的“经验”分享给他人,但往往效果一般,或者只是些表面的效果,更深入的一些办法没有或者听者没有很大共鸣。这就是自身不具备三宝品质的过患。我是如何逐步改善这一现状的呢?首先是对死亡和病痛的思维,特别是最近的情况,我以往思维我临死时将如何这一场景时,发现自己没有多少资本放逸,从而很快就回到修行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我又深入了一点,了解到肺部病痛致死将是很痛苦的窒息,又思维其他内脏致死的情况——脑出血是剧痛昏厥、肝部是突然疼痛然后几乎没有回天之力、胃溃疡能导致反复出血、骨骼的病痛、血液的病……这些随受一个罪自己当下的心都不能承受,而更何况四大分离等情况来临,那时候的考验更为艰难。可是平时三宝在我内心都没有力量的时候,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的死神我该如何面对?我观察每次思维到死亡来临的不定时,那种走神的心就被惊醒了。
当然,这种力量当时有效,如果不加以训练也是容易弱化。我之前经常性的波动,也是如此。这段时间比以往有所改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造就的,包括更多时间息诸外缘、同修之间的互相加持等,也有内在的因素,比如我一般性的会加一个前行——无论是定课、自修还是五堂功课、诵经等,用的前行都是思维定死和死期不定,有时候还会加上皈依的八大利益。这样果然会能做一个良好开端,而且即便中间分心也能及时调整回来,而且保持心安住的时间大约会超过15-20分钟,虽然有安住过程中的因素,但也有良好开端的影响,——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急匆匆的开始,中间分心的时刻就会很快到来,而且无论是觉知还是对治,效果都一般。
在定课中,除了前行坚持外,还在整个皈依共修过程中,提升了质量,表现为不觉得时间漫长反而觉得很快就结束了,分心的次数很少了,随文如观的频次也提高了。以前只是念这些引导词,就是观修也好像落于一种形式好像就是观修本身。但这样并没有内心产生力量,皈依是皈依,我是我,我并未因皈依修学而加深皈依的体会,唯一的提升就是养成了这一习惯。而慢慢加上修学,内外三宝的功德及于我的意义等内容逐步落实在了观修上,这样,皈依不再是一种形式和任务,皈依就是我生命的正行,皈依共修不仅仅是加油站,就是我人生旅途本身,而其他座下的时候就是安住、跑了再找回来的过程,而并不是其他。
而皈依在内心生起的力量,也增上了日常的点滴——走路也是临摹佛菩萨的行仪、吃饭也是应供和供养、诵经就是和法界融为一体,即便是写作和为常住做些事务性工作,这也都是护持、庄严道场的行为,这些都是皈依的体现——如果离开皈依的发心,那无论是什么形式都变得没有内容和实质,将会引我去何方。唯有带着皈依的心来行住坐卧、服务修学,才是佛弟子唯一应有的心行。我的分享到这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