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道德即是善,它首先在于善的心理,然后是行为。善的心理能给人带来安静。善的心行不仅对当下有益,还能带来未来的安乐。佛教的道德是建立在每个生命都有觉性的基础上的,是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所以才能主动的去践行,达到绝对的善。践行佛教的道德;可以造就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可以给人生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利益;可以引领着我们走向觉醒和解脱;令自他合乐。佛法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修行道德的途径,帮助我们践行并提升道德。第一是发菩提心,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标,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种利益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它对于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永恒的价值。第二,立足于因缘因果看世界,从而去除我执,达到空性和慈悲。三是通过禅修改变对生命的认识,止恶扬善,达到生命品质的改变。
我最初接触佛法,就是想获得内心的安宁和人生的幸福。回想在进入三级修学之前,我的内心焦虑、痛苦,每天都是充满着烦恼,患得患失,我是中学语文老师,每天的工作量巨大而繁多,同时还担心成绩不好,会被批评,开会时,领导批评一些人和事,我总是感觉在说我,心理特别对抗,在工作中又想让自己尽善尽美,可是精力、体力都毕竟有限,于是感觉自己被这种矛盾的心理撕扯着,痛苦万分,我渴望获得内心的安宁。
学习智慧文化之后,了解到因缘因果的规律,知道尽人事,知天命,懂得了每件事的成功都需要众多因缘,个人努力只是一个重要的缘,不是唯一的因缘。原来只想着自己能让领导满意,可是后来我发现没有人能全部达到领导的满意,因为他要的是他心中的理想的员工,是他内心的设定。我也活在自己的设定和期待中,希望每件事都能圆满。可是现实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我曾经为了一个个虚无的设定,苦恼、疲惫,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试、开会,身心俱疲,为了一个人的虚无缥缈的满意,使我迷失了自己。现在我意识到了我不是为了某个领导而活着,我是为了我热爱的事业,为了开发我生命的潜质而活着。我要的是内心的安宁与自在,我要用我的生命状态去感染我身边的人,用我的智慧去点燃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建立积极正向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想到这些,我不再执着,我的心理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我深知自己的智慧还不够,自己的心还不够广大。
后来听说,我们领导的身体很不好,有高血压,并且经常焦虑,休息不好,他的抽屉里各种药都有,我忽然同情之心产生了,世人看着外表很光鲜,其实内心都很痛苦,被世俗推着身不由己,想到这些,对抗的情绪也消失了,慈悲逐渐升起,同时还有有感恩和珍惜。感恩智慧文化让我找到了自己。在今后的修学中,我要精进修学,用慈经的智慧观照自己,不断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用慈悲代替对抗,自他和乐,身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