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时常要求「安全」与「安定」的保障,总是希望环境给我们安全,给我们安定,如果环境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生活上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同样也会觉得不安定。
我们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像人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环境可以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可是究竟是谁来影响环境呢?答案是:每个人都能影响环境,甚至于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整个社会。
或许有人认为平民百姓的力量不够,必须由大人物来登高一呼,才有力量。事实上,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力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影响力,大人物的力量也是根据一般人的需求,汇集成他们的声音和他们的力量;而且,大人物所掌握的也只有他个人影响所及的范围;可是大众集体的力量,却是一股巨大且足以影响整体社会的力量。因此,只要每个人心念一转或是心理某种观念一改变,社会便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果再加上身体力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就会更大了。
既然个人和社会是互动的,所以社会的态度或社会的风气,也会使每一个人随之转变。但社会风气又是从何而来?有时候是更大的环境所造成的,例如日本、美国、欧洲社会发生什么样的流行,常常很快就被引进台湾,甚至造成所向披靡的风潮,有些不好的风气,也会透过这种模式被带到台湾来。
虽然说「社会影响我们,我们被社会影响」,但站在宗教教育的立场,人是可以不受环境影响而变坏,反而可以因为信仰的薰陶而变好,进而影响社会。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宗教教育的精神,是不会对任何人失望,也不会对任何情况绝望。
《维摩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意思是说,当人的内心清净时,他所看到的环境便是清净的,心所向往的、心想要完成的,也一定会完成;例如「心静自然凉」,当心安静下来时,体温就不会升高,会比较耐得住闷热。
所以,如果内心能够清净,对环境、社会的感受,就会大不相同;如果心不清净,充满了不平、忿怒、仇恨、嫉妒与不满,所看到的人,都觉得是坏人,碰到任何事都会觉得讨厌,这全都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看到任何现象就会引起自身的烦恼。如果心能安定,那么所看到的社会,也会让人感到安心。
今天的社会风气,处处显示出人心的苦闷,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困境。多数人以为要谋求人心的安定,先要从改善生活做起,所以期望用政治、经济、法律来改善社会环境,也就是希望人人有饭吃、有屋住、有衣服穿,进一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因此,历来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企业家们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都纷纷提供他们的力量,贡献不同的才能,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
因此,过去的人,为了国家、民族、社会而努力奉献,心中就找到安定的力量。但现代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已逐渐淡薄模糊,所以今天社会上很多人觉得自己茫茫然地一天过一天,不知道每天是为了什么而忙,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其实,如果人心有所寄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都能够安定下来。所以说,救人必先救心。要使社会获得真正的安定,仍要从人心的安定做起。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果心不受环境所左右,那就是智者,心中必定自在安定。若心为环境所转,必生烦恼。例如过于强烈的欲望将因无法满足而产生忿怒,随之而来的挫折,又会带来恐惧与猜疑;又例如人家谤你一句,就暴跳如雷;人家赞你一句,就洋洋得意;被人冤枉,就痛苦懊恼;被人恭维,就趾高气扬。虽然这些反应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都是因为不能自我肯定,才会处处需要别人肯定自己。佛法教我们应该做到心不随「境风」所动,也就是「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当然,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
为了达到内心的安定,我们应该要接受心灵环保的观念,就是要少欲知足,知足常乐。虽然,在实际生活上不容易立刻做到,更不容易时时刻刻都做到,但是不妨每天练习著,慢慢一点一滴做着安心的工夫。
实践心灵环保的方法有三种:
1.佛教的禅修念佛,能够让人心自然安定。
2.时时生起惭愧心,反省与悔过,就像儒家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一天反省三次还是不够的,应该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么。
3.经常以感恩心,面对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及每一件事,全心奉献服务,目的是为了报恩。
用这三种方法落实心灵环保,就可以随时随地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长自己的人格,也能为社会大众,带来安定的力量。
人间需要温暖,社会需要关怀,人人若能自安己心,必然也能安定他人,所以大家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