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菩萨道──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一般人总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说,以为自己的身体得到安全的保障,内心才能安定下来;也认为自己应先求得安全的保障,然后再考虑到社会上其它的人。
但是学佛的人,一位菩萨道的修行者与实践者,观念恰好相反,是以安心来作为安身的基础原则,以安人来完成自安的功德。
因为心安定了以后,身体自然也会安定。心理健康,身体即使有病也算是个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心不健康,身体再怎么好,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对社会、对家庭,都可能造成困扰。
如果能够随时随地,以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安定、他人的幸福,以及他人的利益为首要考虑,你一定是个很安定的人,你的家人、亲友,也都会因此而得到安全。
因此修行菩萨道的人,一定是舍己而利人,安心而安身。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心不受环境污染,也不因个人心念的蠢动而影响社会环境,这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
如何安身?就是要落实法鼓山提出的「礼仪环保」,其中包括了心仪、身仪、口仪,要我们从语言、身体,乃至于面部的表情、动作,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尊重、感谢、感激与感恩。由于我们对人真诚有礼貌,所得到的回响也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是安全的。
*身心平安──身心的平衡与安稳
身体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体机能不平衡,佛法称为「四大」──地水火风失调,也就是冷热不调、饮食不调、睡眠不调、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生活作息不规律等,这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失衡。此外,不能够控制内心的浮动,而造成种种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状况,也会使得身体的健康受损。
此外,外在的诱惑,环境的压力,也会让我们失去平衡。本来不想生气结果生了气,本来不想喝酒结果喝了酒,本来不想赌博结果却赌博,本来不想暴饮暴食,为了克制烦恼就拼命地吃喝……,凡此种种,都是根源于内心的不平衡,最后终将演变成身体机能的失调。
平常生活中,当你发现心中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然后注意你的心在想什么?然后把自己客观化,观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生的是什么气?看一看你生气时的呼吸如何?心脏跳动得如何?接下来注意你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很不舒服?
也就是说,在内心不安定时,不妨马上把心念移转到观照自己身体的种种反应,心情便会立刻平和下来。这种平衡与稳定身心的方法,非常有用,但是要经常练习。
所以,落实「心灵环保」,实际上就是运用佛法来调整我们的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顿悟成佛,但至少可以用这些简单的方法,使得身体平衡,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当遇到重大困难,光是着急、痛苦,是没有用的,应该提起心念,持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圣号,祈求佛菩萨的护佑,给你信心和力量。其实,当你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你的心情已经是平静、稳定下来了。
*安居乐业──家业的幸福与安全
家的定义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层次的家。有家就一定有眷属,眷是眷爱、眷顾、亲爱、亲近、关怀、照顾的意思,对所属的人眷顾、关爱,就叫眷属。在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应该互相照顾、关怀、勉励,彼此相爱、相助,也一定要有责任、义务,以及伦理的分际关系。
现今一般家庭,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安定力,往往比较薄弱,夫妻间常常为了一丁点小事就吵架、闹离婚。孩子稍微长大些,就开始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小家庭、小家族,慢慢把范围扩大,把所服务的机关、公司、团体,都当成是自己的家,如此一来,心量就会宽大,而不会老是围绕著个人的小家庭而吵架、闹意气。
释迦牟尼佛便告诉我们,要以如来的事业为家务,以一切众生为眷属,这样的家,范围就非常大。在《维摩经》中,维摩诘菩萨是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以一切众生的俗眷为成佛的家业。
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萨行基础,但如果能再扩大,以一切众生的烦恼为家,荷担起「如来家业」,那更是深广的菩萨行愿。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把顺序颠倒了,一定要由小而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稳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