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修行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也可以说有无量无数,那是因为人有无数无量的烦恼和问题,佛法因应需要也有无量无数、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如何开发内心的光明,方法也很多,除了惭愧、忏悔之外,还可以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
一般人很少会想到别人给了自己恩惠,却常记挂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和努力。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付出的实在是太少,获得的则是很多。例如这篇文章的完成,从时间上看,有逾二千五百年以上之因缘,因为我的法源从师父、师祖……可以直推至释迦牟尼佛为止,而每一位祖师都是跟随许多善知识学习而养成的,不是一个人就能够独自成为一位高僧或祖师的。从空间上说,这篇文章的出版、印刷、发行,所结合的人力、物力,他们所付出的智慧、心力也是很多。
所以任何一事,其相关的因缘是相当的广泛,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受著无数人的恩惠。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米,都代表著许许多多人的贡献。因此,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便是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恩观念。
能有感恩的观念,就会时时刻刻想到如何报恩,若要报恩,就必须成长自己、健全自己,也就是要使自心发出智慧光及慈悲光,让现在的人及未来的人,都能见光、沾光、并且放光。
现代青年如果能学会不论遇到何人、碰到何事、发生何种情况,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也就是练成处处安身、时时安心的修养工夫,就能够左右逢源而万事如意了。
「现代」的定义是可广可狭的。广是指自十八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以来,都可称作现代;狭则是指目前的时代,也就是当代,或称为时下。
现代与古代的不同之处,是科技文明使得人类生活环境快速地变迁,空间感缩小、时间感加快,连带著人类的价值判断及生活方式,也跟著快速改变。而新事物、新知识、新消息,更形成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新诱惑及新压力,使得人类的内心,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年龄层较高的中年人及老年人,虽然也同样受到这些情况的冲击,不过他们已能学习著去面对、去适应。但对青年人而言,虽然可塑性高,可是心向未定,所以可染度也高。
因此,在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中,青年人的身心,是很不容易安定的;茫然的失落感,使得他们在缺乏目标的情况下,虽然拥有许许多多的幻想,却不知道省思自己的将来,只一味地追求梦想,追求成功,企图为个人前途,创造奇迹式的未来。
就这样随著生活环境的快速变迁,青年人的身心也被卷入了这种多变的现实漩涡中;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多半的年轻人便在这种苦闷中接受冲击,使得他们的身心更加不安定。
其实,时代虽有古今的不同,环境虽有新旧的差异,生产的文化虽有人力劳动与机械科技之间的悬殊,然而人类心灵的本质,却是永远相同,也是到处不变的。
从人性的分析来看,人类的心灵可明可暗、可善可恶。但既然称为人性,就必然与物性不同,所以弃暗投明、抑恶扬善是人的天性。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个人的便利及一己的安全,便会倾向于自私自利。
不过自私并非就是可恶,多半是为了贪图眼前近利,而失去远景,为保自利而损害他人;尤其是青年人因涉世不深、思虑不周,心志往往随著环境的诱惑与刺激,只能看到目前的近利;想到的,也仅及于个人的私利而已,以至于常常会跟著时代环境的风暴,团团打转,不论是求学、就业、交朋友,乃至结婚成家,都没有一定的准则,既让他们自己陷于苦恼,也会让他们周遭相关的人及生活受到困扰。
自有人类以来,人心就有烦恼,原因就是为了自求安全的保障,结果反而可能侵害到他人的安全,以致人人都失去了安全,又造成人人自危,无法安心。
事实上,生存于世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护,也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人们若能坦然面对这一事实,接受它、处理它,便能安身,也能安心了。虽然年轻人较少考虑安全保障的问题,而较着重于自我的伸展,可是,盲目而无原则的伸展自我,也会为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安。
青年人想要伸展自己的长才,追求美好的未来,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一种进取心。在佛教的立场,也鼓励青年人要有大志向,要有新抱负,要有勇往直前的求学热诚与创业精神。例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就是一位标准的佛教青年,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千辛万苦,遍历千山万水,访问了五十三位大学问家、大宗教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事业家,乃至各行各业的专家。
可是,一般人观念中的大志向,总是脱离不了名望、财富、权势、地位,但如果人人都是如此,就会造成争夺的不安。追求到了的人,一方面害怕失去,一方面又希望求得更多,心中还是不安;追求不到的人,便有失落感而成为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失意人,他们在正常的社会中无法获得肯定,便别走蹊径,另寻伸展自我的活动方式了。
我在美国见到许多美国青年,如果遇到学业、家庭、工作上的瓶颈时,便会暂时搁下一切,去过一阵子浪游的生活,当他们在游历各地一段时日之后,心情缓和了,便会再回到学校或再找工作。
又例如我在美国遇到不少医师及律师的儿子,他们并没有进入大学继续念书,反而是去从事劳力的工作,不但他们自己不觉得有何不妥,连他们的父母也不觉得有什么丢脸。因为他们尊重个人的性格及心向,并不强求青年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过美国的父母毕竟不像中国父母那样,不会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女身上,所以他们的青年便有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其实,做劳力的工作及劳心的工作,只要能身心安定、健康,又有什么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