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那里?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尽责、负责
人生的意义在于尽责任、负责任。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生命过程中,扮演著许多不同的角色:做儿女、然后做父母;做学生、然后做老师;做同事、做长官、做部属、做朋友。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属于责任的范围。
如果没有尽到责任,所扮演的角色就叫「不伦不类」,通常我们形容很奇怪的样子叫不伦不类。如果从伦理的标准来看我们自己,常常会发现自己是不伦不类的,因为只要在某个角色上责任尽得不够的话,就是不伦不类。
人生的价值是奉献、贡献
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有名、有地位、有势力、有钱,就表示他的价值相当高。然而这些到底算不算有价值?可以算是,也可以说不算。那就得看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多少,如果没有贡献,只有地位、只有钱、只有名,那么他的价值就很有限了。
所谓奉献、贡献,也要从尽责任、负责任着手,并且从不同的角色来尽责、提出贡献。
在这个世界上,与我们有直接关系的人并不多,如果要你把从有记忆开始,与自己相关的人的名字一个个写出来,看看会有多少人?相信不会太多,恐怕很少人能够写出一千个与自己相关的人名吧。每人心里想到的亲友,转来转去就是那几个人而已,但若论到间接有关系的,那人数就很多了。
讲责任可能只要对某些事、少数特定对象负责,若讲贡献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否扮演尽责任的角色,在任何场合,对任何对象都有贡献的机会,无论你跟他是不是有直接关系,同样可以有贡献。
例如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子要过马路,你并没有责任必须去带他过马路,可是此时就是一个贡献的机会。也许很多人会这样想:「那个小孩子自己过马路,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我现在要赶路,没有时间。」可是,如果那个小孩子突然被车撞了,而一个举手之劳便可救人的机会就这样白白错失,岂不令人遗憾?
承担贡献的任务
所以贡献,不一定是在自己有直接关系的范围之内,而是可大可小、可近可远的。大可广被全世界,乃至对一切众生,我们都应该承担起奉献、贡献的任务来。虽然人生的意义是尽责、负责,只要把自己现在职务上的分内事做好就够了,但这仅是尽了本分,尚不能说有什么大贡献。
当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先师东初老人发现台北市有几个寺院发生争产争权的纠纷,便写了一封信给我说:「现在的佛教可怜极了,弘扬佛法的工作没有人来做,寺庙的产权倒有人争抢。」不仅仅是佛教徒本身在争抢,连政府也在抢庙,说这些庙是日据时代日本人建造的寺院,属于敌产,应该收归政府所有。不过,我的师父仍勉励我说:「现在大家只抢庙,而没有想到要抢救佛法,以佛法来抢救人心,我们应该要负起抢救佛法命运的责任。」
所以说,佛教界光抢救寺庙是无大用处的,努力培养弘法的人才,对社会有了贡献,才是根本的办法。例如今天的佛教,对台湾的社会已有显著的贡献,便表现出佛教有其存在的价值。就好像前一阵子贺伯台风过境,农禅寺也是受灾户之一,全寺在一公尺深度的水中淹了两天,损失很大。但我告诉法鼓山的四众弟子:「我们虽被水淹,还是要发动全省信众响应救灾工作。」最后大家总共捐出了新台币三百万元。这便是表现出法鼓山这个佛教团体,对社会具有正面的价值。
同样的,这几年我们法鼓山农禅寺举办了各式各样的营队,从小学生、国中生、大专生,也为中学教师、大专院校主管以及社会菁英,举办了各种梯次的禅修营,例如「教师禅修营」、「社会菁英禅修营」等等。
其中「大专院校主管禅修营」,参加人员包括各大专校长、院长、总务长、学务长、教务长以及系所主任。我们只想要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回收的,所以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有学员问我:「如何回馈法鼓山?」
我说:「愿你们把在禅修营中听到的、学到的,认为是有用的一些观念和调柔身心的方法,带回家、带回学校,分享给愿意接受的人,这就是回馈法鼓山了。」
其中有一位教授不解的问我:「如果仅是如此,长久下来,法鼓山不就要被吃垮了吗?法鼓山还能有钱建设吗?」
我说:「我们越有这种付出奉献的心,来护持我们的人就越多。」
我告诉他们:「你们来法鼓山参加禅修营,就像批发商来工厂的仓库进货,回去以后就可以替我们做中盘商及零售商。你们给社会的奉献就是代替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我们的收获;也可说就是你们对法鼓山的回馈,显示法鼓山对今日台湾社会的价值。」
受报、还愿及发愿
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
受报是在过去所做的,不管今生、前生、过去无量生,做了任何事,这一生之中只要因缘成熟,就要接受果报;做了好事受福报,做了坏事受苦报,一直到成佛为止都在受报,因为从无量劫以来跟众生的关系,恩恩怨怨纠缠不清。
可是,人在受福报的时候,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受苦报的时候,心里却不服气,总觉得自己这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会有恶报临到自己头上。
发起法鼓山举办大专院校主管禅修营的现任立法委员丁守中居士,在一次结营典礼上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他说:「有一次我儿子到游泳池玩,正值游泳池在放水,他看见有一位同学的身体被放水的孔吸住了很痛苦,便下水抢救,结果他自己的一条腿,也被吸进去,受了重伤,差一点要截肢。我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念头就想:『奇怪,我这一生都很热心公益,是个好心人,为什么我儿子会这样子?』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过了一阵子,忿忿不平的情绪才慢慢安定下来了,心里又想:『这大概是因果报应吧!可能是我过去世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害我儿子也跟著倒霉。』后来马上又转了一个念头:『这个孩子命中大概就有这次灾难,能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样一想就不再懊恼了。」
他能这样想心情就很平静,而这就是「受报」的观念,成了他心平气和、面对灾难的力量。
此外,我们出生到人间,也是来还愿的。从过去到现在,不知已许了多少愿。诸位在小的时候可能就许了很多愿:「如果我长大了,我要……,如果我毕业了,我要……,如果我嫁了丈夫,我要……,如果我做了妈妈,我一定要……,如果我是老师的话,我会……。」大家在一生之中,所许的愿还真不少。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但那时候不容易找到书,当时一位军中的同事就说:「老兄啊!你喜欢读书,我以后要开书店,让你读个够。」
我说:「你开书店放不了几本书的,书架上的书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开图书馆呢?」
他说:「开书店还会有钱赚,还能维持生活啊!如果是开图书馆那我只有赔钱了,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
赚不赚钱这点我倒没想到,我只说:「我将来要办图书馆。」
他说:「那只好你去办了。」
我讲过以后,其实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因缘实现;三、四十年过去,机会终于来了,我创办了中华佛学研究所,便有了图书馆,藏书好几万册,将来法鼓山的佛教专业图书馆更预计藏书二十万册,还有法鼓人文社会大学综合图书馆。所以我许的愿,已经在逐步兑现了。因此,许愿是一种动力,即然许了愿就要还,所以还愿也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有人在参加我们的禅修营时,我也鼓励他们发愿。例如遇到腿痛难受时要发愿:「不听到引磬声,腿再痛也绝对不放腿。」不过发了这个愿以后,多半的人还是会中途放腿换坐姿的,因为腿实在是太痛了。有的人发过几次愿之后就不想再发了,因为觉得既然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发愿。但是我还是鼓励大家一次又一次的发愿,慢慢的你会越来越能够坚持,愿也越来越能够兑现,如果你只发一次愿就不发了,那个愿力是不够强的。
佛教徒每天做早、晚课时都会唱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许多人常常在发过愿以后,就跟家人或同事呕气、吵架,事后心里又觉得难过、后悔,心想才刚发愿要度众生、要断烦恼,现在又违背誓愿了。可是我都告诉他们,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发愿、再发愿,情况就会渐渐改变,愿力就会日日增长起来。
发愿的层次
发愿又可称为发道心、发菩提心,从凡夫到成佛,可分为五个层次。
(一)人道
道心的「道」字,就像人生的旅程。生命的历程与方向,叫作人生之道。
人活在世界上,有自己应走的路,而且必须有近程、中程、远程的人生目标,学习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所以上路的时候,一定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接下来步步踏实地往前走去。
由此可知,发道心是要从做人的立足点开始,尽到做一个人的责任,具备品格与品德。如果连做人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不像人的行为、想法,就会有人骂这种人是「衣冠禽兽」。
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他们真的很可怜,不知道该如何好好做人。第二,他们不能自主,受环境的诱惑、刺激、威胁,使得他们心不由己、身不由己。
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是从人的基础开始,希望大家把自己现在所具备的身分、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发道心成佛的话,先要发愿把人做好。
(二)天道
行人道仅是尽人的本分、尽人的责任;修行天道,则当贡献自己、服务社会大众,把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视为自己照顾、贡献、服务的范围。像这样的人,有这么大的心量,做那么多的好事,都是聚积上生天国的功德。
但是行天道的人只想到我们这个地球的人,尚未想到他方不同的世界,也没有想到其它的众生,而且尚有心存追求天福的念头。
(三)解脱道
再其次是解脱道。那是要放下四大、五蕴的身心世界,使恶业不起,烦恼不生,超越三界的生死苦海。
(四)菩萨道
行菩萨道,是人天善道加上解脱道的功德,不但能在人间广结善缘,更是以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作为服务、贡献、关怀、照顾的对象,并且为善不是为求福报。大乘佛法向来鼓励人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必定要从许愿、发愿、还愿开始。
(五)佛道
最后,最高的层次是佛道,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经》、《金刚经》等许多经典,都鼓励我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仅仅发成就人道、天道的心,还要发行解脱道的心,更当发菩萨心,而当菩萨心行究竟圆满之时,就是无上佛道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