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这个主题,在近三十年来,渐渐受到东、西方人士的重视,有许多的学者,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我则是从佛法的观点与对佛法的认识,将我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来加以说明。
(一)由生命的无奈、无所依赖及无所适从,转变为生命的可爱、可贵与自我的肯定
很多人,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认为生命是无奈的、受罪的,是一种负担,这是不了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见。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要开悟成佛,成就法身慧命,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用我们这个色身(肉体的生命),听闻佛法、修行佛法,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
或许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只能到佛国净土去修,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诸佛都是在人间修行成佛,不是以其它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因此,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才能发心,发菩萨心,修菩萨道,然后成佛。所以说,生而为人是最可贵的。
(二)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到临。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无尊严,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严,又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悽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没有尊严,那死亡有什么好可惜的?生命又有什么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得很有尊严,那死亡又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
(三)生命的尊严,是从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之中来体验和显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生命的尊严,可以从伦理的关系、社会的角度、历史的判断、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来确立。
下面是从佛教徒的立场来讨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目标:
1.生命的意义──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过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也可以说生命是由于因果的事实而存在的。
2.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确立的,而是自己负起责任,完成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献。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许多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父母、夫妻、儿女,也可能是老师、学生等,都必须尽心尽力、尽自己的力量,用物质的、精神的种种能力,奉献于身边的少数人,乃至于社会、国家、全世界的多数人,而不求任何回馈,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种自利与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萨道。
3.生命的目标──生命需要有个大方向,来作为自己永恒的归宿。
佛教徒是要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给他人,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同时要不断发愿,愿能够自我成长与自我消融,以圆融与超越的态度,做永无止尽的奉献。如果建立了这样的目标,不论人生是长是短,都是极有尊严的。
(四)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
1.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著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面对它。
所以对于癌症末期的病人,我会劝勉他们说:「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因为生存和死亡,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必须要死的时候,贪生也没有用。
2.生与死息息相关。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死亡的发生,可能是亲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并不是让我们恐惧死亡,用死亡吓唬大家,而是如果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便能帮助我们智慧成长。
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发现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实,才促使他出家修行,最后得到大智慧,进而拯救全世界人类。
死亡何时会发生,没有人知道;因此,知道它会来临,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尽自己的责任,努力奉献。
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请了多位相命师为他算命,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九岁,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辞去,财产分掉,等待死亡的来临。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于是很后悔的来问我说:「师父啊!我应该要死怎么没死呢?您知道什么原因吗?」我说:「也许你做好事积了德,改变了死亡的时间。」我利用这个机会劝他说:「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尽一天的责任及奉献,不去管什么时候会死,只要运用你宝贵的生命好好活下去。」结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才去世。
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许多人从哲学和宗教信仰的立场,建立生与死的理论和观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过去及未来;凡此种种都只是人们的一种希望、看法和追求,其实并不可靠。
总体而言,泛神论的哲学认为生命来自于整体的神,死亡又归于整体的神。唯物论的哲学,认为生死都是物质现象,生如灯燃,死如灯灭。
中国的儒家学者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生死由命」、「听天由命」,也就是说,生死是由命决定的,虽然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事实上儒家并未进一步说明生命是什么?
老子则说:「出生入死」,出生一定会入死;又说:「人之生,动之死地。」当人生的时候,死亡这条路已经开始在动了。因此,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只要「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说,只要有道德,至于人的生死,让它自然即可,这是相当有道理的。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有过去世,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创造、赐予的,死亡时也是因上帝的召唤而回天国去。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担心著生与死,这也算是快乐又幸运的事。
佛教徒的生死观
佛教徒相信有过去世的,但是,生从那里来?是否要透过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为过去的生命是无限的,无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从那里来。佛教主张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献、最好的修行,其它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
(一)生命是无穷时空中的一个段落
我们现世的这个阶段,只是在无穷的、无限的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段落而已。就如同不断在旅行,前一天在台湾,后一天可能就到了美国、香港等地,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样,当一期生命的过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过程正等待著去接受。因此,死亡不等于生命的结果。
(二)生命是生灭现象,又分为三类
1.刹那生灭──刹那,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之中。我们的心理及生理,包括身体的细胞组织以及心念等,经常都是在生起,经常在消失,不断地新陈代谢,不断地变动,有生有死,有起有灭。
2.一期生灭──从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这个过程,一期或一个阶段的生与死。
3.三世生灭──包括无限过去的三世,无穷未来的三世,加上目前现在的三世。也就是过去的过去、未来、现在,未来的过去、未来、现在,现在的过去、未来、现在。而以这一生的现阶段来说,前生、未来及现在,就是三世生命。
这样的观念和理论,能为我们带来希望及安慰,也为我们指出在此生中,必须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不应当死的时候,企图以自杀结束生命是对过去不负责任,对现在不尽责,甚至可能扰乱未来的前途。(三)生与死的升华现象,分为三个类别,也可以说是三个段落
1.凡夫众生的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生又一生;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凡夫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只有生死,没有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2.圣者的变易生死──由菩萨的阶段或罗汉的果位,乃至到成佛的层次,一级一级不断地提升,这叫作变易。也是由于用佛法来修行、成长,提升生命质量,因此,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不断在净化。
3.大涅槃的不生不死──前面两种都是有生有死,但是到了成佛的果位,也就是大涅槃境界时,便已超越肉身,实证法身,达到绝对的不生也不死,并且能以种种身分,普遍地出现在所有众生的生死苦海之中,虽然还有生死的现象,但是已经没有生死的执著、烦恼与不安了。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严?
(一)死亡的三种层次
以禅修者的立场来看,死亡可以分三个层次或三种态度:
1.随业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梦死。
2.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与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乐,死得干脆。
3.超越生死──虽然有生有死,但是对于已经解脱、超越生死、大悟彻底的人来讲,生不以贪为生,死不以怕为死;生与死不仅仅相同,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事。
(二)以感恩、欢喜心面对
能生则必须求生,非死不可则当欢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当感谢死亡。努力求生,生存时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质量,净化自己的心灵。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对死亡要存有感谢的心,因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万种的责任,带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个充满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三)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死的现象,犹如日出与日没。日没时,只是太阳在地平在线消失,其本身并不会消失;日出时,只是太阳在地平在线升起,其本身一直高悬于太虚空中。
人的肉体虽然有生与死的现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净佛性,永远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惧它;对我们的未来,应该充满著希望。
当以喜悦的心,勇敢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于自己一生的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要感谢,因为那是励炼的经验,应当无怨、无悔、无瞋、无傲。过去的已成过去,迎向光明的未来,此时最为重要。
(四)修行而随愿、随念往生
往生时的心态,有六种因素,可以决定死亡后未来的前途:
1.随业──善业、恶业,那一种较重,就到那个地方去。
2.随重──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3.随习──未作大善、大恶,但有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时,便随习气的趣向而投生他处。
4.随缘──那一种因缘先成熟,就到那里去。
5.随念──由临命终时的心念倾向,决定去处。
6.随愿──临命终者的心愿是什么,就决定死亡后到那里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随念、随愿,如果变成了随业、随重、随习、随缘,那是非常可怜的。
(五)为临命终者助念
临命终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亲友应当以虔诚安定的心,为他诵经、持咒、念佛菩萨圣号,或者在他旁边禅修,以定力和信力,帮助他的神识免于茫然,免于昏乱,而能得到安定,迎向光明,这样才不会使亡者下堕,而能超生。
(六)在平安、宁静中往生
死亡的尊严,原则是不能违背平安与宁静,不是让临终的人痛苦的走,不论是在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对死亡的人有害无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严,切忌慌乱地用器械抢救,不可呼天抢地的哭喊。重要的是,让他平安、宁静、祥和、温馨的离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