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中心思想是“如实认识”。在本课中导师告诉我们要树立正见,而树立正见的前提是对佛教没有误解,愿意接受佛法的智慧而修学佛法。
本课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消极还是积极。消极和积极代表我们的情绪、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消极指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积极指态度主动,努力进取有上进心,二者是相对的。消极和积极原是中性词,只有将二者与具体事件联系到一起才有褒贬之意。由于价值观不同,人们对消极和积极的评判也完全不同。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这种看法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出家制度引起的误解。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放弃对家庭、感情、财富、地位的占有和执着;中国的传统观念是成家立业、传宗接代,最好是能够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从这一观点来看,放下是消极的,追求世俗的一切才是积极的。
其次是生活方式引起的误解。世间人热衷的是满足欲望及时行乐;出家人奉行的是素食独身、少欲知足的生活。这样就与世间人形成了格格不入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引起的误解。世间人有强烈的我执,产生占有、攀比和竞争,形成冲突;出家人修忍辱,与世无争万缘放下,这些在世间人看来是消极的。
这些看法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说明佛教是消极的。错在这个标准有问题,结论当然也是错误的。
佛教徒虽然放弃功名利禄物质享受,但他们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要深入经藏,学习佛法,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烦恼,走向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古往今来,有多少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可以为法忘躯!大乘佛弟子的目标是成就佛果,践行菩萨道,弘扬佛法,开启人生的智慧,了悟生命的真相。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佛教都是积极的。
二、悲观还是乐观。悲观和乐观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迷惑的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令人悲观;从觉醒的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是自由快乐的,无需悲观。佛教声闻乘的否定,是对世间真相如实而智慧的认识;菩萨道的承担是对众生无尽的悲愿。如此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怎么可能是消极悲观的呢?所谓悲观,是人们从世俗的角度产生的误解。
我以前对佛教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我执与偏见。如果用唯识三性的观点来看,这就是遍计所执,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智慧不够,以凡夫心的观点和标准来衡量佛法,就像用自己拿的一碗水去衡量大海之水,可笑之极!在此我要深深地忏悔,我错了。
很感恩我有幸进入三级修学。学习了本课我才知道,佛教修行重视中道,以缘起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在认识上要远离常见和断见,建立一种对世界的如实认识。
所谓中观,就是客观如实地看到生命存在的困扰和过患,同时也看到生命的内在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既看到生命的希望,也正视生命的缺陷。这让我想到了天平,悲观和乐观的人生观都具有片面性,就像天平的两端。佛法的中观思想就像天平的中间,保持平衡不至于偏向一端。
这给了我启发,中观正见可以开启我的智慧,我决定在中观正见的基础上精进修行,走出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向觉醒和解脱。
感恩三宝,感恩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