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解决基本温饱,还是各种精神物质的满足呢?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有所不同。记得末学刚出家的半年里,那个时候感觉是最幸福的,从繁华的城市跨入一尘不染的伽蓝住处,过着解脱自在的出家生活,觉得是最幸福的。但是现在想想,那只是自我满足的一种愿望而已,而且这种幸福也随着恩师的离去而消失。幸福应该是内心的平衡,它来自于内心的反醒训练及醒悟吧。
人生是苦乐参半的,人们在厌恶痛苦的同时就要追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正是痛苦的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也是一种较粗糙的形态而已。苦乐好比是一条蛇的头及尾,蛇头是苦,而快乐是蛇尾。当我们触摸到蛇头的时候,它会情不自禁地咬我们,当我们触及到它的尾巴时,蛇也会回过头来咬我们,因为蛇头与蛇尾是同一条蛇。
同样的道理,快乐和痛苦、愉快和悲伤也如同这条蛇,它们都是因欲望而生起的。当我们自己觉得快乐时,我们的心并不是平静的,担心恐惧也由然而生,心中也会产生种种不安。因为害怕它失去,一旦失去会更加痛苦。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够清醒的话,即使现在是快乐的,但随即而来的便是痛苦。如同蛇头蛇尾一样,如果我们不放手,它就会伤害到我们。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健全或不健全的心理状态,他们都是轮回的特征。
那么,谁在快乐?谁在痛苦?我是谁?这种一念接一念的意识是我吗?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个会哭会笑的五蕴身体是我,《圆觉经》里有一段经文:“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由此可见,这个色身只是四大和合的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并不是“我”。而在身体以外,“我”还体现两个方面,即观念和心态。我们活着还被自己的观念和各种情绪所控制着,被喜怒哀乐左右着,一切的烦恼皆因我执而起。
前几天,因为疫情的影响,寺院山门是关闭的。有一天,一个香客来寺院进香,当时寺院有个护法居士在门外散步,山门处在半开状态。末学看到那个香客要进来,第一反应就是和他解释不同意他进来,接下来末学让那个居士进来,把门关好。当时看到居士有点情不自禁地脸上浮现了一种不高兴的状态,自己心里也稍有浮动,心想在寺院里住,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旁观到了众生的微细烦恼,见一切境缘,生心之时,不满足自己的想法而生烦恼,也就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皆是我执。
通过学习导师的开示,知道了这个“自我”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而“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于我的错觉。也就是说,修行所去的是对事物的“执著”而不是事物本身。
心是恶缘,行为罪擞,心是一切的根源,它有制造烦恼的能力,也能解脱烦恼的能力,如何选择未来生命的轮回,就看我们当下的心行。
观念会造就心态,而心态会形成生命的品质。佛法讲“如实见”,就是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有哪些因素组成及潜在的价值有多大。而价值观取决于生命的认识,生命也是如此。不了解生命实相,就无法了解生命究竟有多大的价值。
身体不是我,各种意识形态不是我。那么,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而佛法就是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佛陀告诉我们,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我们的心也是无限的,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
要开发出本具的佛性,就是要不断地通过修学,善护身语意,勤修戒定慧,时常闻思佛法法义。闻思一定要思维到量,了解空性的智慧,自己真的能够拿起来就用,马上就能够降伏烦恼。进一步发菩提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让更多人走向觉醒。
通过学习,自己想起了恩师离世时的最后交待,告诉弟子:修行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在自己才深深地有所领悟。末学惭愧,加入了修学,发现自己出家修行才刚刚开始。而且也了解到,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去修行,解脱是没多大希望的,也认识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要寻回真正的生命,就要不断地听善知识的话,努力学习,做自己的主人,才不辜负自己,否则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走的时候还是糊涂的轮回。
佛法贵在践行,佛教的修持主要是信受奉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也是导师的慈悲本怀。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