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远离愚痴

《八大人觉经》原文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释要

佛(释迦)说八(八种)大人(诸佛菩萨)觉(觉悟、觉知)经(梵语“修多罗”之译意)

诸佛、诸大菩萨,昔已觉悟此八种事,而依此修行,乃渐证入佛菩萨位也。

此经全文分为三章:前一行总标,后六行结叹,中间之文即别列。于别列中,再分为八节。

为佛弟子(出家或在家已皈依佛者),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以下第二章别列八节。第一节为主要,最宜注意,故须详释之。

第一节 无常无我觉

今先释“无常无我”四字。以此四字分括经文如下:

总论世间一切万法,不出“色”、“心”。

以上释此节科文“无常无我”义竟。

以下正释经文。

第一觉悟(以下八节,或作“觉悟”,或作“觉知”,乃译文互用也。)

世间无常等二句

四大苦空等六句(“四大”可以并入“五阴”,因“四大”即属于“五阴”中之“色阴”故。于经文可作“五阴苦空、无我”等,而连续观之。)

苦 佛谓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第八五阴炽盛苦,为一切诸苦之本。即吾人现前之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皆是未来得苦之因也。因果牵连,相续不断,永无解脱,故云“苦”也。

空 诸法皆假合而成,各无实体,故云“空”也。

无我 见前解。

生灭 五阴色心,从无始来,以因缘合散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有如流水,亦如灯焰。

变异 刹那刹那,变迁转异。

虚伪 虚者不实,伪者非真。

无主 既非常一之体,岂有主宰之用?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上句约心而言,下句兼身、心而言。经文唯云“形”者,略也。

心是恶源 既执五阴假合之身心,妄谓是我。宝此我故,即因此而心起贪、嗔、痴三毒之烦恼。形为罪薮 既由心起三毒烦恼。即依身、口、意造种种有漏之染业,而受种种苦乐之果报。

以上所述,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感报。于其感报所受之五阴身心,还执为我,仍起贪、嗔、痴三毒而造业而受报。如是世世生生,轮转不绝,所谓人生之黑幕,不过如此而已。

以下续讲后二句。此二句,教人修观获益也。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既已觉悟上文所示之理,即依是而修“无我”等观,则身心之妄执渐轻,自可渐离生死矣。

生死者,随业轮转于六道也。或问:若离生死,岂非弃舍众生,自求安乐乎?答:非也。观经末之文可知。

听众或应于前所云“空”、“无我”等而怀疑问。谓既一切皆空,则不须认真做事。何以今见学佛法者,于保护国土、利益众生等事,犹十分努力,认真苦干耶?今于此略解释之。佛法所以云“空”、“无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执之小我,将其多生以来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恶习惯彻底消灭。然后以真实光明之态度,于世间一切之事,皆认真实行。勇猛精进,决无倦怠,虽丧身命,亦不顾惜。

故佛经之体裁,大半皆先说空理,然后再广列应行之事。此经亦然。第二节至第八节,皆示所应行之事,绝非以空为究竟也。古人云:“上智知空而进德,下愚知空而废业。”即此义也。若执空以为究竟,则佛法所绝不许,斥为“著空魔”,斥为“堕顽空”。由此空见而拨无因果,即造极恶之重业矣。是事关系甚大,故略为解释,以息群疑。

第二节 常修少欲觉(以下七节,每节中皆可分为“示过”、“止行”两段。)

生死疲劳 轮回六道不绝也。

无为 即是无我之理。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身心得自在矣。

第三节 知足守道觉

唯慧是业“慧”者,如第一节所示。非世俗之智慧也。

第四节 当行精进觉

烦恼 四魔 阴界“烦恼”者,见思二惑。“四魔”者,一烦恼魔、二五阴魔、三死魔、四天魔。“阴”者五阴。“界”者十八界。其义甚繁,不能详释。约大意而言,此指精进用功时,渐次所脱离之种种障碍也。

第五节 多闻智慧觉

愚痴生死 因愚痴而流转轮回。

广学多闻 正约佛法而言。若已通佛法者,亦可兼学世俗学问,以为弘扬佛法之工具。

智慧 如第一节所示。

辩才 善巧说法之才能也。已得智慧者乃有之。与世俗之口才大异。

大乐 指成佛而言,即是佛果所具之德也。非世俗之乐。

第六节 布施平等觉

旧恶 约已改过者言。佛谓能改过者是谓智人。

恶人 约未改过者言。其人即无一毫之善可取,亦应观其佛性而赞叹之。不应起嗔心。

第七节 出家梵行觉

五欲 财、色、饮食、名、睡眠。

三衣 五衣、七衣、大衣。

守道等三句 上二句自行,下一句化他。

守道清白 趣向菩提,不杂名利心。

梵行高远 唯求佛果,不起二乘心。

第八节 大心普济觉

大乐 如前释。

第三章 结叹又分为四节。

第一节 结成名义

如此八事,(乃至)之所觉悟。

第二节 结成自觉功德

精进行道,(乃至)至涅槃岸。

法身船 指所悟性德。

涅槃岸 指修德所显。“涅槃”者,此云“真解脱”,解脱世间一切缠缚而已。若云消极,若云死灭,则大误矣。

第三节 结成觉他功德

复还生死,(乃至)修心圣道。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前经云“渐离生死”,又云“出阴界狱”等。或疑是为弃舍众生,自求安乐。今阅此文,应知不尔。依佛法之常途次第,先能自觉,乃可觉他。上节之文,已明究竟解脱生死,自觉圆满。故此节文,即明复还生死,而觉他也。若不能彻底真实自觉,而能彻底真实觉他者,无有是处。

第四节 结成诵念功德(即前文云“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也。)

若佛弟子,(乃至)常住快乐。

快乐 与前“大乐”同。

以上略释全经竟。

跋衰老日甚,体倦神昏。勉强录此,芜杂无次,讹误不免。此稿未可刊布流传,唯由友人收存以留纪念可耳。壬午八月十三日书竟并记,弘一。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远离愚痴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