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先经题,后经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弘一法师手书《心经》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以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观自在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唯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
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俐,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空,是诸法之上有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五蕴不空→执着我见→起分别心→生灭等相。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分为三段: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了情感便会执着和牵挂,害怕失去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从而千方百计地要保护自己所用的,为此,耗尽心机,终日生活在担心和恐怖中。而有觉悟的人看破世间的荣辱得失、是非曲折,放弃执着,无所牵挂,自然也就没有了恐惧和担忧,即使面对死亡,亦能如视“未来”一般自在。
“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是错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想法,佛家称为“妄想”。世人都生于妄想中。欲望为妄想的动力,执着为妄想的助缘。欲望推到了妄想的产生,又因执着而不断增强,执着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执着于权力的人,有对于权力的妄想;执着于科学的人,有对于科学的妄想;执着于宗教信仰的人,有对于宗教信仰的妄想;执着于政治的人,有对于政治的妄想。总之,世人的世界也是“妄想的世界”。“妄想的世界”是为自己意识构造的世界,因之,世人无法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以妄想之心去认识世界,所看到的自然是妄境,一如“隔纱观月”,自然无法透彻真实。正因“妄想”让人疲于奔命、劳苦忧患,滋生种种的烦恼,我们才要“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梵文名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灭度,也译为“圆寂”。灭是灭除对拥有的执着,灭除烦恼,灭除牵挂,灭除恐怖,灭除颠倒梦想,超越生死,证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实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暗。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