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已经累了,无法再回头,没有目标的翅膀,试着飞越那扇窗,温度却让身体再次感到很沮丧,微笑不是假装,我追,是因为渴望,奋不顾身奔向那一道阳光,跌倒是种成长………。”这是《势在必行》里的一段话。
喜欢这段话,因为他可以解析自己不同的旅程感慨。孤苦漂怜的岁月里,遇见了佛法,试着紧抓不放,努力珍惜每寸光阴,积攒着力量,尝试着飞越那道轮回的心坎。努力!使劲!却发现力不从心,障难重重,如今方知那是孤军奋战,是离了娘的孤儿,是断了线的念珠,失去了力量。
佛陀福慧两足尊,早已告知弟子们要解行合一,福慧双修,但在修行的道路上,却还是不知不觉地偏离了轨道,抱着一颗狭劣自私之心,却想着寻找修行的快乐,更甚者想成就伟大的菩提事业,岂不知,如楞严经所言:“如蒸沙石欲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要想成就,无有是处啊!
解行偏执的内心是封闭的、麻木的、冷漠的。自己曾经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寺里举行法会时,按惯例,居士们每次会在法会结束后,负责清洁卫生,整理现场,将一切回归原样后方离开道场。那天,我站在楼上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当下的心是生冷而无情的,似乎如僵硬的大地没有生机!竟生不起感恩与随喜,不知,是觉得司空见惯了吗?还是觉得她人的付出意义不大?
试问,那你又为何时时在受用她人的劳动成果呢?若是她们的作为毫不起眼不值你生起感恩,但以你目前连个微笑,说声谢谢都回馈不起的心里,也可知道放下自我愿意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正显示你做不到的,她们却做到了,为何还不知惭愧?若是提着念珠数着佛号,披着袈裟捧着钵就比人高一级,那才叫修行,那与智慧和慈悲又有什么关系呢?思至此时,我恐惧、羞愧,忧虑不已!是的,得到的一切,看似容易,是因为有人承担了背后的那份不容易!因为长期接受他人的服务与给予,使心忘了感激,躬身实践才知其不容易,才不会忘乎所以。
常言道:福德如水,智慧如鱼,当以福德之水养智慧之鱼,缺福德水,则智慧鱼无从成长。当知,此二者如鸟之双翼,如人之双足,缺一不可。悲智具足之佛果,从始至终,需具悲智之正因。否则,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做利他之事时,常常会因自信不足而心生退缩,虽也在所难免,但在此体会最深的还是导师的那句话,关键在于有没有心!想不想做,心生则法生,有心则有缘,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并要持之以恒,相信水滴石穿,积水成渊。
没做事,似乎就不犯错,因此害怕犯错所以不愿做。其实不尽然,做事中个人逐渐发现只要用心,在烦恼生起的地方就一定也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在困难出现的时刻更能挖掘本具的无限潜能!因此,有些痛,一定要受;有些苦,一定要吃!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苦难吓倒,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相反,不畏苦难,迎刃而上,化苦难为动力,可以培养人的坚强意志。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成长的路上,需要磨练才有成功的果实。人与人也难免磕磕碰碰,但也是必经的过程,允许自己慢慢走,但千万不要裹足不前,义工行势在必行!
曾经对众人之拥护,不生恩,反生怨,也因不知众生与我本自一体,皆做过自己的慈母,已为我竭尽全力,倾其所有,众生之恩,其高如山;众生之情,其深似海。可我对她们仍索取不断,无有止足,不知回馈……。很惭愧!愿不再忘恩负义,愿心里有光,眼里有爱,跟随佛陀的足迹,点点滴滴中践行奉献的精神。也只有利他才会收获到开放的、光明的、喜悅的心灵奇迹。现今,即使卑微弱小,也愿在这无明暗覆的天空,成为一盏指路明灯;在八苦交煎的夜晚,为您,愿做大悲观世音。
佛恩浩荡,不知何时能报之以万一,以呈献弟子之孝意!如母有情,苦苦期待的双眼,不知何时可以施予无畏,遂了其愿。此心,此情,愿在这炎炎的夏日里能化为一阵清风为您送去一丝凉意。望您勿急,待我羽翼丰满时,不踏苍穹终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