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人生,是选择的结果
以前我一直不能明白,为什么“人生在于选择”?为什么说“当下的人生,是选择的结果”?通过无数次的阅读和思考,我终于有所收获。
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看到前方有障碍物,这就不得不令驾驶员当下就做出判断。如果判断是硬石,就必须打方向盘变道。如果认为是被风吹鼓的塑料袋,也可能维持不变。
每当选择题出现的时候,就是命运的岔路口。一方面选择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人生未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在选择之后,所有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例如变道后发现自己看错了,白白被自己吓一跳。也可能因判断失误而撞坏了汽车。
在讨论选择问题的时候,观安学长很认真地告诉我,“人的命运在6个月以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这就好像面临选择的时候,需要先抉择,后打方向盘,等汽车开始变道的那一瞬间,其实距离看到障碍物的时间点,汽车早已又跑出去了几十米。
当然,6个月只是打个比方,重点是“面临选择”到“开始变化”的这个过程,就是人生不能改变命运的空窗期。
佛教讲因缘因果,也已经将人类所谓的神秘命运讲的不能再清楚了。杀生导致寿命短促、偷盗导致匮乏(穷)、邪淫导致妻子不贞、妄语多遭毁谤、离间亲朋乖离、恶口闻违意声、绮语令他不受语、贪嗔痴三者增上。
细细看每个因缘果报,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确凿的案例。杀人反被仇杀的案例比比皆是,越爱占小便宜的人越穷,寻花问柳反被伴侣同等报复,常说谎话被人嫌弃,挑拨他人关系导致人品差而被远离,骂别人也会被别人骂,常常讲无意义的话被别人当空气,越贪嗔痴越无法自拔。
当然,如上十不善业还有其相反的选项,那就是从身心都远离十不善业,也就是菩萨戒的摄律仪戒。乍一看戒律有十条,像是对我自由的限制,可是仔细一想,这何尝不是对我最好的保护呢?试问有谁想自己短命、穷、伴侣不贞、被毁谤、众叛亲离、被骂、被忽视和被贪嗔痴的三种病毒增上呢?
通过思惟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菩萨戒的摄律仪戒是对我现实人生幸福最好的保护。可接下来新的问题出现了,那是不是不短命、不穷、伴侣贞洁、不被毁谤、没有众叛亲离、不被骂、不被忽视、不杂染贪嗔痴三种病毒,就可以使我的人生圆满了呢?很显然,不是的。
想要的人生,需要调整好心
第一次读《觉林菩萨偈》,我就被“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这样的美文打动了。在优美如画的文字背后,讲了一个过于真实的世界。那就是我所看到的一切世界,确凿都是我自己的想象。
我想要清静的手机环境,我就会自主选择屏蔽微商的朋友圈,只留下“无上清凉”。我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就会自主选择屏蔽有忧有虑的一切烦恼,只留下“围炉读书,凿冰煮茶”。
当然,如果我想成为一名企业家,我也可以选择在商场中冲锋陷阵,尔虞我诈。但我也必须承担由此而带来的一切烦恼。正如《第二届企业家静修营》中一名企业家的自述,因为贪的病毒,令到企业上市的前一天,他却得了脑淤血……这一切,其实都是选择后理应接受的命运和应付的代价。
一首佛教的禅诗告诉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这名企业家痛定思痛,决心如果生命可以重生,就找回因商场而失去的家庭、友情,以及自己生命健康的时候,他就奇迹般地康复了。
面对人生想象的抉择,我深刻地意识到,但丁《神曲》中地狱与恶鬼的场景让我不忍去想,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让我心生悲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使我不堪回首,电影中阿修罗的无尽战争让我心生悲痛,电视剧中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似乎也不能解决我的终极问题。
想来想去,唯有佛菩萨,“既不住世间,亦不住涅槃”,清凉且智慧的生命品质,才是令我心生向往,觅迹寻踪的生命品质。
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
若说佛菩萨远在天边,不如说“我也可以成为菩萨”。既然“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那我一定也可以守护好自己的愿望,维护好自己的想象。
只要我以“十善业”的摄律仪戒为保障,依“六度”的摄善法戒,维护好自己的善行,令“如理如法”的饶益有情戒,作为我人生坚定的目标。如果如上愿望能同时做到,那我和菩萨又有什么区别呢?
学完了《持戒学处》,我也就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抉择。未来清静且自在的人生中,唯有佛菩萨般的生命品质才令我向往。
启白三宝能让我顺顺利利受持愿菩提心戒,我也发愿努力增上,未来发真菩提心、受持菩萨戒、践行菩萨道。在今生,在修学,我就可以完成自己“如来使”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