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从佛教的三世因果观念来看,今生命运好坏都是过去生所做所为感召来的。末学在没有学习《人生五大问题》之“何为命运”之前,还是认为人会被命运主宰,不能完全领会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的自身。
命运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通过这期的学习,知道了,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就是主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的心,就能改变命运。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因果揭示的是一种规律,重点不是为现在找原因,而是立足现在改变未来。
导师说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末学对这个观点有深刻体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长期心行作为内因,所以导致了几十年的痛苦心结迟迟不得完全解开。末学出生第四天,母亲因产后大出血去世,一岁多时父亲娶了现在的继母。在亲戚们看来,是一个圆满家庭组合,可自己的命运不见好转,一切记忆的痛苦也由此而来。那种深深痛恨的痕迹无法从内心磨灭,于是就怨天尤人,生命暗淡。出家这么多年里,也只是慢慢平衡了对继母的深恨、对父亲懦弱的抱怨和恨,而内心里始终还是生不起对她们的坦然接受,总是隔着一道屏障,始终无法言喻。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每年回去几次看望奶奶,从不主动过去看父母。于他们行同陌路,偶然碰到无法避开时要称呼,也是勉强不再勉强地被动苦叫声爸妈。
自己的业缘感召的苦果,继母曾经的凶狠、恶打、驱赶等种种行为烙印,仿佛把末学囚困在牢笼之中,辗转多少年。在自己的内心里,将痛恨的根深深扎进轮回当中,统统归罪于爸爸与继母对自己的过份不公。学到何为命运的时候,说到三世因果的主动力流转,才真正深刻认识到因果轮回的真理。导师说命运不是上天的赐予,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由我们自己设计,并由不同行为决定的。
其实命运都是自己过去所做所为而感召来的,怨不得天,怨不得地,更怨不得父母,都是自己的因果,因果面前,人人平等。
末学错了,深悔自己多年的无知,身在宝山确只是徘徊挣扎,因不明因果而陷入怨恨恶习当中辗转好多年。感恩三级修学,感恩导师慈悲引领,让末学认识到命运没有绝对的好坏,就看我们如何去领悟,其中起决作用的还是我们的心行。不管什么样的命运,都可以锻练自己、修炼身心,都是修行的助缘。如果续迷失放任,不加选择地任其发展,很可能被负面力量及我执掌控,随顺着自己的习气烦恼而再造苦业受报轮回,那么生活只是生活;如果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修正身口意的不良习气,淡化并遂步根除负面心态,那么日常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就是自我升华以至圆满的过程。
通过修学,认知佛法就在日常动用之中,生活处事就是学习并实践佛法的地方。改造命运,改变生命的程序,若不痛下决心,是很难改变的。“修行就是要修一颗自如平常的心,敬畏因果的心,就是要学着无论在什么命运之下,都要保持超然淡定,都能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样做,才能如导师所说,切实地规划未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