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是晩课诵中的一首普贤警策语,它告诉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了,生命也随之减少一天,就像逐渐干涸的水流中的鱼一样,水越来越少,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我们应当如火已烧到眉毛上一般,紧迫地精进修行吧!时时观照无常无处不在,切勿懈怠,懒惰,放逸啊!
末学的日常功课,就是随众共修,念佛诵经。不知不觉,虚度了二十八个春秋,生活过得非常茫然,没有方向目标。時光一去不复返,唯有把握当下。自从进入“修学”这套适合当今所有学人的修学方法,体会到这套方法正确、目标明确、次第清晰的修学体系,才是末学真正渴望已久和最想要的。如今,懂得了掌握时间,从早到晚,念念是善法,分分秒秒熏习善法。自私自利的念头减少了,时时刻刻融入导师的法音之中,屏除了妄想,减轻了烦恼,孜孜不倦,吮吸佛法的乳酪。在《信仰与人生》中,导师开示了信仰与道德建设、信仰与精神建设、信仰与超然心态、信仰与慈悲大爱、信仰与生死归宿、信仰与找回自己六个方面,阐述了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分析了人从出生到往生这个历程中遇到的所有人生问题,并引导我们如何通过学习佛法智慧建立正确认识,面对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这些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佛法智慧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与绘画意境的理解,相比之前更深入了。之前只是单纯地从技术层面理解,现在知道了,学习传统文化,要从修炼自己的心境入手,才能提高作品的意境,同時也不离佛法的智慧。儒家推崇的有德君子,就是作为道德标杆的存在,践行“仁义礼智信”五常,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等素养。追溯周朝有八百年历史,它推崇五常五伦落实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以社会形成和谐、安定、兴盛,民风纯善,人民处于祥和之中。再覌唐朝唐太宗,信仰佛教,任命玄奘大师在大慈恩寺译经和藏经,为我国留下丰富宝藏和卓越遣产,他当朝時极力推崇佛教,得到支持和辅佐,成为当時举世闻名的盛世。
导师说:在茫茫宇宙中,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今生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片段,好比一片汪洋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因此,我更要高度审视人生的意义,深入佛法,通过闻思修,树立正知正见,认识生命真相,并开发本具的智慧,才能去解决这些永恒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佛陀那种不畏艰辛,勇猛坚定,永不气馁地追求真理的精神,以走向觉醒为己任,才不辜负这暇满的人身来这世间走一趟。那就要从心行入手不断地认真修学佛法,来改变自我,营造良好的心态,完善人格和高尚生命品质,成就像佛菩萨那样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