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帮助我在心行上成长

佛法帮助我在心行上成长佛说学佛网

心是苦乐的源泉:如果不知道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从而让自己的人生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 。如果能学习智慧文化、听闻正法 、如理思维 、通过止观禅修的训练方式,就能了解到我们贪著的对象,即我和我所都是缘起的具有无常性 ;所有这些身外之物和我们也只是暂时的关系 。拥有却没有占有之心 ,保有内心的超然就不会被外境所转 。当真正看到心的本来面貌时,才能了解到心的本质即宇宙的本质 。从而通达宇宙的真理并超越生死轮回 ,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学习智慧文化能帮助我们改善生命品质 ,所以导师用四十年的修学所证和近三十年的弘法经验 ,建立了书院 ,用三级修学模式来接引更多的有缘人。 能有次第 ,有氛围的修学佛法 ;帮助我们改变未来际的生命品质 ,所以我要老老实实安住在三级修学模式里 ,珍惜法缘 ,安心学习 。为未来做出正确规划 使生命健康发展。

没有学习佛法前, 我的生活在外人的眼中还过的去: 儿女双全, 老公工作稳定, 自己有个小馆经营 ,日子平平淡淡。 但只有自己知道, 平静的湖面下是怎样的惊涛骇浪。 看似的平静也只限于在无风时 ,稍微的风吹草动都会搅动我内在的愤怒情绪 。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 对家人的诸多设定, 使孩子和先生对我有了很大的对立情绪。 我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 ,却任由愤怒淹没了我的理智。 由贪生嗔, 稍不顺心就随意指责打骂 ,家庭在痛苦中风雨飘零 ,一次次我起了离婚的念头。 认为心由境造 ,改变了环境或许一切就会变好了。 导师说:当嗔恨等负面情绪生起时, 我们通常有两种反应: 一是逃避 、二是放大。 一念之嗔在我的纵容下变本加厉 ,我开始带着女儿演练离异单身后的生活。 用冷漠的眼神, 恶毒的言语来回应先生对我的包容。 嗔恨的情绪充斥着我的整个心房, 此时的我已完全顾及不到两个孩子惊恐的眼视 ;他们的言行变得小心翼翼 ,害怕让我生气。 在自己营造的家庭氛围我感受不到一点点的快乐和温暖。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 ,自己的生命之花却日见枯萎, 我很不甘心, 希望被救赎。

但却只能随着感觉向外抓取, 因为没有正见指导, 这样的抓取也只是徒增更多的烦恼而已。 在最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三级修学 。大半年的学习让我获益最多的是,有了“观”和“止”的能力, 而不是任由负面情绪成为主宰却束手无策。 当再次面对女儿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她却又因害怕而故作傲娇不肯认错的态度时 , 嗔心一如往常向我款款深情的走来。

搁以往 ,我必会掉进情绪的陷阱里, 会找无数多的理由去接纳它 、培养它、 今时却不同往日, 因为有佛法正见掌权 ,我已经对其有了戒备之心。 这时候慈心禅总会及时的出现来帮助我和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我有时间来接纳这份逆境, 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 所有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按照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细想孩子在这六年多的学习过程中, 相比较其它父母, 我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精力上的付出都不值一提。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多半没有耐心指导 ,经常会随意找个理由将她打发走。 问的多了, 嫌麻烦 ,就直接给她报个辅导班了事。 期待孩子成绩的成绩有B到A。

然而想象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由于我在孩子学习上长期的不作为, 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有问题。 即便上了辅导班成绩相较于往日依然毫无起色。 现在明了,我内心的痛苦来自于对逆境的不接纳。这是第一支毒箭;第二支毒箭是贪心 ;对孩子一分的付出在内心却对她建立十分回报的需求: 希望她学习成绩好、 钢琴考级顺利、 对下爱幼 、对上尊重 、老师喜爱 、同学拥护。总之就是要活成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满足不了我的欲望就生起嗔恨之心。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在自己认为的所谓的违缘里不断培养和强化嗔恨心。在日复一日中我不断的往内心投放垃圾,导致心也越累。

佛教的三世因果说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 ,有无穷的过去和未来,物质系统来自于父母 ,而精神来自于往昔的积累。所以说孩子她不是我手中一张白纸 ,任由我的喜好来画出我希望的蓝图 。我内心的痛苦是来自我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全感,自己又无力改变这个现状,只得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 。而她的优秀就是我的希望 。我是一个懦弱且没有承担的妈妈 ,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孩子 。却完全无视她幼小的肩膀是否能扛的起 。

长期以往孩子的内心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时只怕后悔未及 。真是细想极恐 。感恩三宝 ,让我悬崖勒马佛法的无常观告诉我们:一切都可以改变 ,可以变坏可以变好 。关键在于我们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我向女儿通歉 ;要求自己 ,在她以后的成长道路上 ,不再做一个监督者 评判者 而是一个尊重她 包容她 愿意无条件的帮助她 不管她优秀与否 ,都愿意一直陪伴她的那个人 。当再度面对与先生的不和谐时 ,我不再横眉冷对 ,把离婚做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佛法的唯识理论掲示了心与境的关系 :认为心境相依 ,境不离心 ,心比境更重要 。心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能让我们明心见性 。解除痛苦的唯有佛法智慧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将军和圣贤最大的区别就是”, 将军是战胜别人 ,而圣贤是战胜自己。 修行就是一人与万人敌 、就是转染成净 、转迷为悟的过程。 有幸加入三级修学这个大家庭。 学习智慧文化,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份法缘, 安心学习 。长养正向心理 ,心净则国土净, 愿小家健康有爱 ,大家和谐安定 。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帮助我在心行上成长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