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二十多岁时因为被陷害,坐了十年牢。后来冤案告破,他也被无罪释放了。出狱后,他开始了几年如一日的反复控诉、咒骂:“我真倒霉,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在监狱度过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唯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上帝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啊!”
七十五岁那年,在贫病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来到他的床边:“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你为何还如此耿耿于怀呢?”
禅师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怎么能释怀,那些将我陷于不幸的人现在还活着,我要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
禅师问:“你因受冤屈在监狱待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禅师。
禅师长叹了一口气:“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了你区区十年,而当你走出监狱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你却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四十年!”
禅师说完,老人猛地怔住了,之后泪流满面。
有人说,世上充满了牢笼,有的是可见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外人施加的,有的则是自己划定的。关闭囚犯的,就是可见的,外人施加的牢笼。人们都惧怕这可见的牢笼,因此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不犯错误。但很多人却看不见那内心的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牢笼,那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看视的。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抱怨。小和尚因为做错了事被师父责骂而心生不满,从而时时回忆那场景,觉得师父太过严苛;下属会因为领导的一顿责骂,而怀揣愤懑,从而在背后痛恨领导;我们常会因为不讲理的陌生人无故打了我们一拳而心怀怨恨,不住回想当时的情境,从而诅咒那人……
我们觉得,这是生活的常态,我们就是要记住这些,要去抱怨这些,去恨这些“不公”。却不知,这正是我们在内心给自己划定的牢笼。小和尚抱怨一次,回想一次当时的情境,就相当于被师父又责骂了一次;下属抱怨了一次,也相当于在内心又被领导责罚了一次;同样,每当我们恨那人的时候,也便相当于他在我们的心上又打了一拳。
如果是我们自己做错了事,那么就要勇于承担起责任来,而不要去抱怨别人。如果是别人做错了事,那么我们就忘记它,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的困扰。过自己的生活,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忘记不愉快
一天,一位禅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在了禅师的身上,把禅师的眼镜都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撞人后,那大汉不仅毫无羞愧之色,还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禅师看了看大汉,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问:“喂!和尚,你不生气?”
禅师借机开释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生气就能使眼镜复原吗?生气就能让身上不痛吗?倘若我生气,必然会生起事端,从而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若是我早些或晚些开门,就能够避免一切事情的发生,说到头来,其实自己也一样有错。”
壮汉闻言非常惭愧,朝禅师拜了又拜,问了禅师名号,便离开了。
后来有一天。禅师收到了一封信,是那次撞他的莽汉寄来的。信上说,他已经改掉了急躁的毛病,开始与人为善了,并因而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再也不像以前,总因为跟同事发生矛盾而被辞退。
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智慧。所谓流水不可追,光阴不再来。很多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即使再怎么做,也不会重新来过。我们跟人交往也一样,别人犯了一个小错误,我们生气,可是又有什么用呢?那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再生气也不能让时间重新来过,不能改变已经成为事实的现状。因此,真正聪慧者,要的是现实的快乐,而不是总跟过去狠狠较劲。
当别人不小心踩我们一脚的时候,不要生气,如果他说对不起,回报他一个微笑;如果对方无所表示,过去了也就算了。倘若因为这点小事生气,不仅医不好脚痛,反而会跟那人吵起来,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伤害。这又何必呢?为什么要跟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去吵架?那岂不是自己找败仗吃吗?
人生最重要的,便是现在,把握当下的快乐,才是我们该去做的。不要因为刚刚过去的不愉快弄得现在的我们也变得不愉快。这样不是在争面子,而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