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是一位一心礼佛的善者。她平时穿着极为朴素,并且从来不装扮自己。更重要的是,她多年以来恪守戒律,不食荤腥也不沾酒水,而且每天都对佛祈祷。但有一天她却突然穿上华美的衣服来到了国王面前,恳请国王准备一桌上好的酒席用以享乐。
波斯匿王见王后如此,既惊奇又欢喜,虽然心中也有很多困惑,但依然按照王后的请求准备了丰盛的酒席。在二人品尝人间美食的过程中,国王忍不住问王后今日为何突然变了想法,想要饮酒、吃肉了。他实在是太想知道王后今天为何如此反常了,王后听了国王的问话后,回答说:“最后一顿如此丰盛的美味,当然要和国王同享了。”
“为什么是最后一顿?”国王诧异地问。
“我听说这位很会做菜的厨师,明天就要被砍头了。以后岂不是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菜了吗?不过既然他触犯了您,也是死有余辜。”王后边饮酒,边漫不经心地回答。
国王这才想起昨天打猎归来后,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这位御厨恰恰怠慢了自己,于是便下了命令要杀他。现在想想,那其实不过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罢了。于是,国王便赶紧下令饶恕了那厨师。同时国王也明白了王后的一番良苦用心,那以后,他再也不胡乱发火了。
佛家所谓的清净,便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被情绪左右,从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来。一个僧人,情绪控制的能力有多强,法力就有多大。
僧人需要长时间的苦修才能得道,说明了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多难。不过,虽然很难,也不能因为害怕吃苦就不去做。不管是谁,都要有一定的控制情绪的能力。
当遇到挫败的时候,不要被情绪左右,要振作起来,勇敢面对。当面对突然而来的荣誉的时候,不要太过张扬,要低调起来,保持清醒。当遇到不公的时候,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冲动,要冷静,以免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是跟他的情绪波动成反比的,情绪波动越小,越容易做成大事情,也越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
不生错心
舍卫国里有一个老人,和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了家,老人做了比丘僧,他的儿子成了小沙弥,于是两人不再是父子,而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父走。
天越来越黑,当他们来到一片树林中时,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只能听见师徒俩行走的脚步声和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从远方传来的各种野兽凄厉的嗥叫声。
小沙弥知道树林中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师父,就紧紧抱住师父的肩膀,连扶带推地快步向树林的边缘走。
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再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头刚好磕在硬石头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弥看到师父倒在地上,赶忙把他拉起来,可是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小沙弥不禁大吃一惊,失声痛哭!
天亮以后,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寺庙。
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事情的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
“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就是说嘛!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有口难辩,心中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诉苦。
佛陀让小沙弥坐下,说道:“你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了,你师父的死不是你的错。”
话虽如此,但小沙弥还是眉头紧皱,无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着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父亲生了重病,儿子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服侍父亲吃过药后,就扶父亲上床躺下,让父亲睡个好觉。可是他们住的是一间茅草屋,地上非常潮湿,引来许多蚊蝇,整天嗡嗡地飞来飞去,打扰父亲睡眠。儿子见父亲在床上睡不着,马上找来苍蝇拍到处追打蚊蝇,却怎么也打不完。”
“儿子又急又气,转身抄起一根大棍子对着空中的蚊蝇拼命追打。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到了父亲的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一杖打去,父亲就这样被棍子打死了。”
佛陀停了一会儿说:“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人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指责儿子是杀人犯,否则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弥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感悟,就进一步问:“你使劲推你的师父,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赶快离开树林,并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
小沙弥点头称是。
佛陀说:“我讲的故事和你所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话,心中获得了安慰,从此更加勤奋修行了。
世间最可怕的并不是做错事,而是生错心。事情做错了可以弥补、可以改正;可是如果心错了,就没办法了,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小沙弥做错了事,但是没生错心,所以虽然师父的死他有责任,但并不该受到太多的责罚,这跟故意伤害师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我们做人,就要做那不生错心的人。我们对人也要分清是错事还是错心,不要因为别人有那么一丁点的错误,就将对方看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要懂得从对方的角度去想,要明了他们为什么犯错,是做了错事,还是生了错心。
如果仅仅是做了错事,而我们却给予大大的惩罚,反而容易让人心灰意冷,生出错心来。如果对方真是生了错心,那么就要给予惩罚了。
我们要用错心、错事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用这个标准衡量别人。克制自己只许做错事,不许生错心,也要原谅别人的错事,惩罚他们的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