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不迷眼

古时候,曾经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信女,她的母亲得了一种罕见的病,寻遍了附近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然而,当所有人都觉得老人难逃厄运的时候,她却奇迹般地康复了。

信女觉得,这是自己虔诚拜佛的结果。她深信,是自己每天对着观世音菩萨礼拜,从而感动了菩萨,因此菩萨降临福泽,让她的老母亲得以康复。因此,她在菩萨像前发下了誓愿,要用头发来绣一尊二丈高的观音圣像。

那之后,信女便开始了忙碌。

六十年过去了,这位年轻貌美的小姐已经变成老态龙钟的老太婆了。这时候,这幅神态庄严、面相慈祥的观音圣像也绣好了。此时,她那一双秋水般的眼睛早已瞎了。

佛像绣成的时候,信女很开心,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一生的誓愿。可在别人看来,却大大不值当,很多人听了都大叹“不值”。那些人的话传进了信女的耳朵里,她听了也不生气,而是淡定地微笑着,不发一言。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为她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连当地的得道高僧也禁不住感叹,她的耐烦有恒,非常人所能及。

这信女,便是执着的典范了。她身上所有的,正是世人想要而不得的品质。她的人生也可以说是完满的一生。可是,世人中,却有许多不理解她的,那些不理解的人,便是不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就算不从对佛的虔诚,而从世俗的角度讲,那信女也是成功的。她用自己的一生做成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难道还不值得别人羡慕吗?可还是有很多人在为她惋惜。他们惋惜的不是信女的做法,而是信女没有把自己的精力和执着用在追求财富上。那些人,是为财富迷住了眼的人。

我们追求财富的目的是获取快乐。可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做一辈子自己喜欢的事更加快乐呢?所以,不要让财富迷住了我们的眼,要放手去追求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所想即所要

布衲禅师和契嵩禅师是真正的以禅来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禅师戏作一首诗送给布衲禅师,大意是追悼布衲禅师的德风。诗文的前四句是:“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继承您宗风的我,将您在世间的一切生缘行为当作我的规范。您终身都在修道,自知有病但是您不肯再去寻医。

下面的四句是:“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慈云布何处,孤月自相宜。”意思是说:您的道貌很难用笔来形容,您的情谊非常高远,世间不易了解。您像慈云般,该飘往何处呢?也许只有和孤月在一起最相宜吧!

布衲禅师收到这首诗后,非常欢喜。也提笔答赠一诗:

“道契平生更有谁,贤卿于我最心知。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

意思是:我虽然还没有到离世的时候,不过为了报答您的相知和追悼诗,我只有提早圆寂。

诗作完成,即投笔而亡了。

古人有一死酬知己的故事,布衲禅师感念道友相知,并且维护道友诗文的信誉,投笔入灭,这样生死以之的友谊,蔚为奇观。

上面的故事,很多不懂的人以为是契嵩禅师逼死了布衲禅师,其实不然。

契嵩禅师诗中的意思是直下承担,虽说是游戏之作,然而真有见地。布衲禅师为了认可,毫不犹豫地入灭。其实,禅师早就看破生死,只要传承得人,撒手就走,洒脱自在。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事呢!

这就是先贤大德的气度了。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知道自己该何时离去。

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因此常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麻烦。有的人为了兴趣去从事一项工作,可是当做起来才发现,跟自己所想的并不一样。当兴趣掺拌上责任和无奈的时候,乐趣已经没有多少了。可这时候,又往往因为看重利益而不愿离开。结果是用痛苦来换取利益,之后用利益去买暂时的快乐。

这就是不懂道理的了,他们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更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离去。为快乐来,就要一心专注于快乐,当那快乐消失后,就是离去的时候了。其他事也一样。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得到什么,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不迷眼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